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 凶 A河内凶 庄稼收成不好 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 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 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 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 ② 加 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 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 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 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 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 4.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五.分析解读二三段。 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们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学过这种用法? 答:“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用法与此相同。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或 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B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 C莫之或止表示不定 D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 直 A直不百步耳只不过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 C理直气壮正确 D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 E直上载公子上座径直 3.孟子为什么要以打仗来说明治国之道? 答: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好战”。 小结:这两段写孟子以打仗为例引导梁惠王认识自己治国政策的错误。 六.学生自主翻译前三段,教师加以指点。 七.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前三段。 第二课时 一.复述前三段内容,抽查翻译情况。 二.分析解读四五段: 1.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 无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同“毋”,不要的意思 B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不,没有 C地无四方,民无异闻不论,不分 ② 胜 A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胜,取胜 C予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 D数石之重,中人弗胜承担,承受 E自古邪不胜正超过 ③ 数 A数罟不入洿池密 B数口之家,再以无饥矣几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 D愿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E数不胜数计算 2.孟子认为实现“王道”首先应做到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