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背诵, 教师当堂抽查,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7)是不是刘禹锡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静无为”的境界呢? 不是。 (8)从哪里看出来的?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用诸葛亮和杨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会永远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华,兼济天下。 (9)作者一方面写自己的心静体闲,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华,兼济天下,是否矛盾?为什么?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当权的保守派显示自己并没有遭受打击郁闷寡欢;另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再图报效国家。 (10)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这是个文言倒装句式,“之”起连接作用,无实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篇末以圣贤之语自勉,而且呼应开头。意味无穷,是画龙点睛之笔。 (l)全班齐读(齐诵),再次体会文意。 〔这一部分的 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讲析上应深入浅出,在学生主动的学习中完成素质 教育目标。〕 (四)总结、扩展 1. 教师引导:这篇散文被选入唐宋名篇朗诵经典,读起来清脆作响,落地有声,妙不可言,后人纷纷摹仿它的结构和韵律作“铭文”,是什么缘故呢? 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韵,而且水火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骈句呢?看课后练习第三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我们了解骈句的知识。 〔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总结,抓住特点,也为课外作业的私利《成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 1.仿照《陋室铭》写《XX铭》,长短不限,把握《陋室铭》的精髓并有所体现即可。 2.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3.预习《爱莲说》,要求熟读并完成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教师 板书或投影显示素质 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l.请同学朗读自己的“铭”文,常见内容如《教室铭》、《作业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丰富 教学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