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吾既已言之王矣。 译:因为我已经向大王说过了。 3.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答:激怒公输。为下文的劝说作铺垫。 4.从文章第二段看,墨子的主张是什么?他的根据又是什么? 答:楚国不应攻宋。理由是楚攻宋不智、不仁。 5.从第二段看,墨子对公输盘的看法是什么? 答:公输盘不能制止楚王是不忠、不强、不知类。 6.这一回合的结果怎样?从哪些语句可看出? 答:公输盘被说服。“公输盘服”、“公输盘曰‘诺’”。 文段1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与外人断绝了来往。 2.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个理想的社会,它“理想”在哪里?文中是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的? 答:①景色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生活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③人情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文末为什么写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假设太守找到了桃花源,它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答:这表明桃花源也真也幻,在现在中是不存在的。这样会使桃花源的社会也变得一样黑暗,桃源人将过上困苦生活。 文段1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