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章分析 这一段交代溪水的方位及以“愚溪” 命名的第一层原因。 ⑴作者为什么把这条溪水命名为“愚溪”,从本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①“予以愚触罪”;②“古有愚公谷”。 四、分析课文第2段 : 1.字词理解 自愚丘东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北)行六十步 得(得到,这里译为“发现”)泉焉 盖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南流动) 嘉木异石错置(交错布置) 咸以愚辱(被动,受辱)焉。 2.文章分析 这一段介绍丘、泉、沟、池、堂、亭、岛的情况及以“愚溪” 命名的第二层原因。 ⑴这些丘、泉、沟、池、堂、亭、岛“愚”吗? ——愚溪周围的这些景色,有山丘,有流水,有泉、有沟、有池、有岛,有“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除了自然景观外,还有堂、有亭等人文景观,所谓丘壑幽深,河流蜿蜒,亭堂点缀于其间,何“愚”之有? ⑵然而,作者又为什么说“以予故,咸以愚辱焉”呢? ——点明了这里的山水本来并不“愚”,只是“以予故”,才蒙受了“愚”的冤屈。如果说文章第1段只是客观叙述,这一段作者把“愚溪”的命名与自己的联系起来:“予家是溪”,而又“以愚触罪”。因此“愚溪”“以予故”而受“辱”。 五、分析课文第3段: 1.字词理解 夫水 ,智者乐也。(化用《论语·雍也》的语句。) 今是溪独(副词,竟然)见辱于愚 (见……于……:被动句式) 不可以(可以/用来)灌溉。 多坻( ,水中露出的高地)石 蛟龙不屑(因轻视而不肯做不愿做) 不能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云雨 无以(没有什么用来)利(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得利)世 而适(恰好,刚好)类于予 然则虽(即使)辱(被动,受辱)而愚(形容词活用为意动,以……为愚,指称呼……为“愚”)之 2.文章分析 这一段进一步揭示愚溪之所以“愚”的真实原因,即“愚溪” 命名的第三层原因。 (1)“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无以利世。” ⑵作者为什么感叹“虽辱而愚之 ,可也”?因为“适类于予。”为什么说“适类于予”? ——因为“无以利世”。溪之“无以利世”,在这一段里作者言之凿凿,而作者又为什么 “无以利世”呢?那是柳宗元说自己不能为社会作一些有益的事情,不能为世人造福。但这句话中还有话:柳宗元何尝不想“无以利世”?只是遭排挤、被贬谪,不能实现“利世”的理想罢了。于叙述之中,包含着作者无限的悲愤与不满。 六、分析课文第4段: 1.字词理解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宁武子:春秋时卫国大夫宁俞,“武”是谥号。此句语出《论语·公冶长》 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明智,通达,看得深远)而为愚者也。(颜子:颜回,字子洲,孔子学生。此句语出《论语·为政》) 皆不得(能够,可以)为真愚 今予遭(逢,遇)有道(有道: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悖(违背,逆而不顺。悖: )于 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夫然(这样),则天下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能争是溪 予得(能够,可以)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专有,独有。“专”后省略“之”。)而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名”后省略“之”。)焉。 2.文章分析 这一段借用古人的典故来反映作者的“愚”,这是愚溪得名的第四层原因。 ⑴这一段用了宁武子和颜回这两个人的典故。这两个人是“真愚”吗?为什么? ——宁武子和颜回这两个人都不是“真愚”。宁武子是聪明而装愚,颜回是明白而装傻,他们都是聪明人,都是“大智若愚”的“愚”。 ⑵那么,柳宗元自己呢? ——“遭有道”,遇到政治清明的时代。“有道”指天子圣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的“永贞变革”,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革除弊政,打击权奸,作了一些对人民有利的事情。结果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了下去,唐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唐宪宗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王伾,贬柳宗元于永州并终生不得量移。像唐宪 宗这样的天子难道是圣明的吗?很显然,说这样的天子是圣明的,恐怕纯粹是一种讽刺!因而,所谓“违于理”“悖于事”便无一不是反话了。他的“愚”不是自怨自艾、妄自菲薄的“愚”,也不是不学无术、一事无能的“愚”,而是坚持真理、敢于抗争的大勇如愚的“愚”。在这貌似自责的文句间,淤积着作者心中的多少愤懑不平之情。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