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一试题库 > 月考 >

初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诗词五首》3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一)明确目标
    1.在了解一定的诗歌朗读技巧后朗读本课五首诗。诗有平仄、平声、缓仄声急,读得很缓时并不是平板的拖长,也应注意感情注入。
    2.体会每首诗的感情,品味真意境。
    (二)整体感知
    这五首古代诗词,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学过程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词是语言的精华。首
    先让学生不停地反复地朗读诗歌。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而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莱新曾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诗歌是启发学生想像,培养学生悟性、灵性、创造性的极好教材,所以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诗中学,诗中物,使学生步入诗境,达到与诗人心灵沟通、感情交融。
    (1)本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着力抒发了作者归隐之后悠闲恬静的欢快心情,意在言在,诗人鄙视争名逐利的官
    场生活还是不难察觉的。
    (2)诗中哪些词、句突出作者这份情感的?
    诗歌通过自问自答道出了诗人身处入境而能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结庐在人境,而无
    车马喧”)在于“心远地自偏”从精神上摆脱了环境的干扰。接着,诗人描绘了他归隐之后自己的精神世界已与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并且从大自然中领悟到人生的意趣,表露了“欲辨已忘言”的纯任自然的恬淡心情。
    (3)赏析“采菊……相与还”四句:
    这四句以“东篱下”“采菊”为起点,诗人漫不经心,远方的“南山”扑入眼帘。“悠然”既是诗人的神态,也点出“东篱”与“南山”这段空间相距较远。由“南山”生发出“山气”、再由“日夕”引出“飞鸟相与还”的农村黄昏的幽静景色,“佳”字的含意也就有了着落:这四句浑然一体,情景交融。清人王国维曾举例,誉为“无我之境”,意即“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4)品评、诗作品高超的艺术,以及作者矛盾心理。
    本诗写学、抒情、谈理三者浑然融合。
    这首诗在“静穆”的外衣下,也含有“猛志固常在”的积极反抗因素,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于“刑天舞干戚”之类作品罢了。这种表现形式与陶潜既要全志又要全身远离的矛盾的心理有关,而在写景抒情中流露出来的老庄思想也是消极的。当然,这些都与当时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
    在理解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后再加以吟咏咀嚼,稍作小结转入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认真朗读,细细品味,老师点拨。
    诗人以望洞庭起兴,委婉而巧妙地向张九龄(题目中的张丞相)表达了不甘山林寂寞,寻求引援的迫切心情。尽管这只是一首干渴求仕的诗,却写得气势宏伟,不亢不卑,别具一格。因而传诵至今。这主要在于前四句的写景把洞庭秋色描绘得雄浑壮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更足与杜甫“关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比美,成为千古以来咏洞庭的名句。
    (四)总结、扩展
    陶诗,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有的诗也写得豪放有力。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又精练,深入浅出,形成他的独创风格。
    试比较《读〈山海经〉》与《饮酒》的艺术风格不同之处和思想内容的相近之处。
    读《山海经》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没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参考答案】
    本诗豪放有力,属于“‘金刚怒目’”式(鲁迅语)的诗;而《饮酒》则显的清新自然,悠闲恬静。
    内容上两诗,都表现了作者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1.课后进一步诵读诗歌体会意境美,并能熟背。
    2.预习另外三首诗,力争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通过学习另外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之美。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
    情。
    (二)整体感知
    《行路难》这是一首交织着忧郁悲愤和乐观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终是昂扬激越的。
    《规刈麦》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贫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渔家傲》诗歌细腻地描绘了边塞的军旅生活和战士久戍不归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一
    位守边将军的责任感。全诗苍凉悲壮,诚挚感人。
    (三)教学过程
    《行路难》通过分析解答以下几个问题,掌握诗作内容,作者感情。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行路难》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
    这是其中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