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学难点:听觉的形成。 三、教学准备 人耳模型、挂图,味蕾、嗅觉感受器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耳是除眼以外的又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 1.曾经有报道说,春节时有人因为放鞭炮不小心,鞭炮落下来时刚好在另一人的耳朵旁炸响,导致该人的“耳膜”击破而失聪;生活中也有人因为用硬物“掏耳朵”而致“耳膜”穿孔失聪的现象。那么“耳膜”是怎样一种结构呢? 2.有时 “采石场”在放炮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张开嘴巴,大人有时也说这样做可以使“耳膜”不震破。这又是怎么会事呢? 3.人的眼睛通常看不到自己的头部,而且即使闭上眼睛,我们也能感觉到自己头部的位置变动情况。这又是怎么会事? 4.为什么有些人会“晕车”“晕船”,有些人却不会? 5.小儿为什么容易患中耳炎? 学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能回答上述问题了。 (二)自学教材,列表解析 在学习眼的结构时,我们是用一张表来概括的。用表来概括物体的结构具有简洁明了,使学习者一目了然的优点。今天我们就学习用表格形式对耳的结构进行概括。 请同学们自学耳的结构部分内容,并根据课本的描述用表格形式概括出耳的结构组成。(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在黑板上画出一部分表格框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自学并完成表格后,可让完成较好的学生到黑板上画出自己的表格供全班学生参考。教师再作补充和修改(见板书)。 (三)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在对耳的结构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该部分知识,就上述第1、2、5三个问题作出分析和回答。 1.“耳膜”实际上是“鼓膜”。是接受声波振动的结构,若声音太强,会震破鼓膜,或在“掏耳朵”时被硬物损伤,导致耳聋。 2.由于鼓室通过咽鼓管与咽相通,所以当口张开时,空气进入鼓室,使鼓膜内外两侧气压相等,可避免鼓膜被太强的声波震破。 5.小儿因为咽鼓管短,病菌易从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而患中耳炎。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耳蜗是听觉感受器。 教师问:耳仅仅是听觉器官吗?(不是,它还是位觉器官) 请同学们就上述第3、4两个问题作出回答。 3.内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人头部的位置变化。 4.有些人“晕车”“晕船”是因为这些人的前庭和半规管过敏的缘故。 教师强调:听觉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 (四)介绍其他感受器 人的身体里还有许多其他的感受器。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