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初中历史 > 八年级上册 > 考点知识点解析 >

教材解析:八年级上册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教材解析:八年级上册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湖北钟祥市柴湖二中 王 健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新文化运动的分期及性质
    1915年到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称为新文化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1915~1917年,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复古思想。
    后期:1917~1919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向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方面转变,新文化运动开始转为传播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运动,具有无产阶级性质。五四爱国运动后,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基本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
    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3.新文化运动斗争锋芒为何是孔教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他妄图利用儒家的“纲常伦理” 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 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 逆流,他们高举“民主” 和“科学” 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三、学法指导
    1.图表法。通过建立知识图片,以整合教材,掌握知识。我们可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 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 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驶知识的能力。如下图:
    

    新文化运动
    

    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帝国主义分子乘机兴风作浪
    

    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内容
    

    四提倡四反对
    

    矛头
    

    孔教
    

    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2.资料搜集法。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材料,多方了解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加深对本章节相关事件意义影响的理解。
    3.对比方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之间的比较,新文化运动与法国启蒙思想的相关思想主张的比较等。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4.讨论探究法。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积极与同学讨论,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新文化运动是凭空造出来的吗,为什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有何联系?等。
    5.人物评价法。对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历史人物的相关材料进行搜集,而后进行恰当的评价,学会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四、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在中考中是考查的重点,考点主要有: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代表人物及其贡献、内容、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意义等。考题题型多样,有选择题、阅读判断、材料分析、探究简答等。今后中考命题可能更加注重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柔和以及学科渗透、德育渗透等。体会中华儿女生生不息、愈挫愈奋、顽强努力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09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纪念,与五四运动相关的新文化运动也将是一个考查的热点。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
    A.《民报》的创刊        B.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C.《中外纪闻》的创办       D.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解析:本试题是对新文化运动相关基础知识(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性事件)的考查。答案很明显,即是:B。
    2.(2008年,苏州市)读图:与右图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试题是一识图材料型的选择题,要求学生依据图片材料,从中再现相关的历史知识,再做出相应的判断。图片给我们展示了两个人物和一个杂志的内容,根据我们所学的历史知识考虑,他们显然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答案:D。
    3.(2008年,广东省)近代中国,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创办刊物、著书立说,宣传进步思想,在右图所示刊物上提出的著名口号是 ( )
    A.“自强”、“求富”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民主和科学”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4.(2008年,泰州市)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拥护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 )
    A.民主与科学   B.民主与法制   C.民主与自由   D.博爱与人权
    解析:上面的3、4两题都是考查新文化运动口号(两面大旗)──民主与科学,这一知识的。民主与科学是《新青年》杂志提出的口号,也被陈独秀等人称之为“德先生”和“赛先生”。答案:3.C、4.A
    5.(2008年,贺州市)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在思想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的背景下发起的
    B.《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C.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D.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解析:本题是对新文化运动知识较为全面的考查,要求我们从中找出说法错误的一项。思考时,要逐项分析,字斟句酌,细细品味。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答案:C。
    6.(2008年,扬州市)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 
    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B.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C. 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解析:本试题是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的考查。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科技,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要侧重于政治制度的学习,而新文化运动则属于思想方面的大解放。由此可见,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应该是: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答案:A。
    7.(2008年,孝感市)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自强求富    ②维新变法     ③民主共和     ④民主、科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②④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或主张的掌握。另外,要注意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答案:A。
    8.(2007年,广东省汕头市中考)“八荣八耻”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也曾提出过类似思想主张(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试题妙在把当今中国提倡的道德标准之一的“八荣八耻”中相关内容,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突出了学以致用的历史学科的作用。答案:D。
    9.(2007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初二年级一班举行的一次历史活动探究课上,同学们围绕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李明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他的观点中,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      )
    A.洋务派主张兴办近代工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B.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公车上书拉开了中国维新运动的序幕
    D.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解析:本试题是一情景式选择题,它设置了一个探究课堂的情景,让考生融入其中,参与其中,通过对选项观点的理解分析,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认识。本试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做,通过分析,ABC三项均与历史史实不符合,而D项的说法错误。答案:D。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健,1989年参加工作。致力于历史教学十余年,长期担任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本职工作,潜心教学,教法新颖。1995年成为市作协会员;1996年被评为市优秀学生习作辅导员;1997年成为学校历史教研组长;2004年成为中学一级教师;2004年承担重点历史课题研究工作,是课题负责人;多年来在《湖北教育》《少智报》《中考指南报》《中考历史快递》《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报》《学习方法报》《少年素质教育报》等报刊发表各种文章200多篇;省市获奖论文30多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