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经济、社会生活和科技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1:11:18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知识梳理:经济、社会生活和科技文化 河北 任素君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状元实业家张謇 1. 张謇: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 2. 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开矿设厂,加紧经济侵略。 (2)深感要维护中国利益,必须发展中国的工商业。 3. 口号:实业救国。 4. 结果: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一战期间有较大发展,但一战后被吞并。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过程 (1)从洋务运动到清末:出现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 (2)一战期间 ①特点: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黄金时代。 ②原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 ①特点: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未得到恢复。 ②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2. 特征: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沿江大城市地区;整体水平落后。 3. 原因: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迅工具在中国的出现 1.近代交通工具──轮船、火车 (1)出现:19世纪初,西方发明。 (2)传入中国:19世纪中后期。 (3)作用: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近代通讯工具──有线电报 (1)出现: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2)作用:传达生意信息、发布新闻报道、联系亲友。 三、文化生活的变迁 1.照相和电影 (1)传入: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 (2)意义: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2.报刊业的发展 (1)外文报纸: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 (2)中文报纸:《申报》最为著名。 ①创办:1872年、上海。 ②内容:刊载新闻、评论、广告等。 (3)作用: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3.出版业的发展──商务印书馆 (1)创办:1897年、上海。 (2)地位: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学校的课本和字典等。 四、社会习俗的变化 1.时间:辛亥革命后。 2.措施:民国政府移风易俗。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等礼节;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称呼。 3.局限性: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电影和报纸在城市才能看到;照相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享受;传统习俗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改变。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一、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1.时间:1905~1909年。 2.概况: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完成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设计出“人”字形(另有“之”字形说法)路轨。 3. 地位: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二、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 1.背景:19世纪中期,欧洲人已能制造纯碱,但秘而不宣;中国工业中的纯碱,完全靠进口。 2.概况:20世纪20年代,侯德榜制出纯碱,并撰写了《制碱》一书,将制碱的奥秘公诸于世,打破了制碱业的垄断。 3.发展:侯德榜继续钻研,探索出制碱的新工艺,比欧洲的制碱方法,降低成本百分之四十,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三、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1. 背景: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一些爱国思想家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长处。 2. 魏源 (1)生活时代:鸦片战争期间,参加过抗英斗争,目睹侵略军的残暴和清政府的腐败。 (2)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等;批判闭关锁国政策,抨击封建顽固派把西方科技视为“奇技淫巧”的言论;认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 (3)著作:《海国图志》 ①内容:系统介绍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 ②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3.严复 (1)生活时代: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2)主张: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变法。 (3)代表作:译著《天演论》 ①进步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②作用:启发了当时中国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4)鼓励人们要“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一、新式教育的开端 1.新式学堂的开办 (1)背景:清朝沿用明朝的教育制度,学校以四书五经为教材,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越来越不适应近代国家的需要;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教育。 (2)出现时间:洋务运动时期。 (3)创办京师大学堂 ①时间:戊戌变法时期。 ②作用: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废除科举 (1)背景 ①维新变法失败后,恢复八股取士,国家得不到急需的军事、外交、科技等人才。 ②张之洞奏请停止考试、普遍兴办学校。 ③清政府拟定《奏请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中、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 (2)废除时间:1905年。 二、近代文学艺术 1.主题: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成为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 2.主要代表人物 (1)文学家 ①文学巨匠鲁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己》。 ②国统区:郭沫若,代表作《屈原》等。 ③解放区: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 (2)艺术家 ①美术大师徐悲鸿,代表作《愚公移山》等。 ②人民音乐家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作者简介:任素君,河北定兴第三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先后在《中学生学习报》、《考试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少年智力开发报》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专题复习:以近代史重要地点设专题
- 下一篇:知识梳理:侵略与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