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过点P(2,6),那么k的值是 12 . 考点: 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 分析: 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图象上的点(x,y)的横纵坐标的积是定值k,即xy=k即可算出k的值. 解答: 解:∵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过点P(2,6), ∴k=2×6=12, 故答案为:12.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所有在反比例函数上的点的横纵坐标的积应等于比例系数. 13.写出“对顶角相等”的逆命题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 考点: 命题与定理. 分析: 将原命题的条件及结论进行交换即可得到其逆命题. 解答: 解:∵原命题的条件是: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是: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其逆命题应该为:如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简化后即为: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命题及逆命题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14.在比例尺为1:5 000 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5cm,则两地的实际距离 750 km. 考点: 比例线段. 分析: 首先设两地的实际距离为xcm,然后根据比例尺的性质列方程: ,解此方程即可求得答案,注意统一单位. 解答: 解:设两地的实际距离为xcm, 根据题意得: , 解得:x=75000000, ∵75000000cm=750km, ∴两地的实际距离750km. 故答案为:750. 点评: 此题考查了比例尺的性质.此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然后根据题意列方程,注意统一单位. 15.已知梯形的中位线长10cm,它被一条对角线分成两段,这两段的差为4cm,则梯形的两底长分别为 6 cm, 14 cm. 考点: 梯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分析: 根据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得:梯形的两底和是20,再结合已知条件,知:它所分成的两段正好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得下底与上底的差是8,从而不难求得梯形上下底的长. 解答: 如图,梯形ABCD,中位线EF长为10,GF﹣EG=4,求AD与BC的长. 解:∵AD∥BC,EF为中位线 ∴EG= AD,GF= BC ∵GF﹣EG=4 ∴BC﹣AD=8 ∵BC+AD=2EF=20 ∴BC=14,AD=6. 点评: 考查了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和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16.计算: + + +…+ = . 考点: 分式的加减法.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原式拆项后,抵消合并即可得到结果. 解答: 解:原式= (1﹣ + ﹣ + ﹣ +…+ ﹣ ) = (1﹣ ) = . 故答案为: . 点评: 此题考查了分式的加减法,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17.如图,△ABC中,∠B=90°,AB=6,BC=8,将△ABC沿DE折叠,使点C落在AB边的C′处,并且C′D∥BC,则CD的长是 . 考点: 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分析: 先判定四边形C′DCE是菱形,再根据菱形的性质计算. 解答: 解:设CD=x, 根据C′D∥BC,且有C′D=EC, 可得四边形C′DCE是菱形; 即Rt△ABC中, AC= =10 , EB= x; 故可得BC=x+ x=8; 解得x= . 故答案为: . 点评: 本题通过折叠变换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此类问题,应结合题意,最好实际操作图形的折叠,易于找到图形间的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