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应用(30分) 1.课文内容默写。(3分)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 的人,一个的 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的人。(《纪念白求恩》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3分) ①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zhēnzhuó ,不要以讹传讹( )。 ②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 )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③他们宁愿xún 规dǎo 矩,落个疲惫不堪。 3.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在学习上,我们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麻木不仁。 B.他意志坚强,遇到挫折总是不以为然,敢于迎难而上。 C.作为家长,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教育儿子可谓良苦用心。 D.他昨天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窃不通,你们就不要过问啦。 4.把下面例句改为否定句而意思不变,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谁都认为他是一个英雄。 A.没有谁认为他是一个英雄。 B.没有谁不认为他是一个英雄。 C.没有谁不认为他不是一个英雄。 D.谁都不得不认为他不是一个英雄。 5.常识填空。(5分) ①生活常常会引发人们的思考。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写出来,或阐明观点,或 ,或 ,这样的文章叫 。 ②议论文有三要素: 、 、 。 ③《谈语言》的作者 是中国著名的 家。 ④《最苦与最乐》作者 是近代 、学者。 6.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任选两题,多做如正确加分)(4+4分) ①任重而道远。 ②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无入而不自得。 ④君子有终身之忧。 7.下面各句中的“懒汉”,分别指代现实生活中的哪一类人?(3分) ①许多重要的规则和定理都是懒汉想出来。( ) ②发现万有引律的人准是懒汉。( ) ③如果某些懒汉不曾建立“2+2=4”的规则,我们的生活将会遇到多复杂的局面,将会碰到多少令人筋疲力尽的麻烦!( ) 8.根据你平常积累,写出一个与“无影无踪”意思相近的成语: 。写出一句与“不劳无获”意思相近的名言: 。(3分) 9.仔细观察右边漫画,写一段话简介画面内容及自己的感受,字数约150字。(5分)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纪念白求恩》(节选),完成1——7题。(18分)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情,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2分) 拈轻怕重: 漠不关心: 2.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最恰当的是( )(2分)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上文最后一句中的“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具体指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表现在哪几方面?(用原文回答)(3分) 4.在上文中找出“满腔热忱”的三个反义词,每个词语为四字。(3分) 5.上文的的论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这一论点?(3分) 6.文中对白求恩有三种不同的称呼,请分别说出其中的原因。(3分) ①称“白求恩同志”: ②称“白求恩”: ③称“白求恩医生”: 7.文中画线句子如果改为下面的说法可以吗?为什么?(2分) 每一个人都很佩服,每个人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二) 阅读《谈语言》(节选),完成1——6题。(17分)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划清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昌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昌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昌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昌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样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1.解释下列词语。(4分) ①弄巧成拙: ②适得其反: 2.第一段中三处引号的作用是 。(1分) 3.《诗经》是中国最早的 总集,被 家列为经典之一,分为“ ”、“ ”、“ ”三大类。(3分) 4.上文的论点是 ,作者主要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3分) 5.改正文中“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3分) 原文:他昌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改正: 6.下面是一位年老的父亲写给儿子信中的一段话,它摘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名作《背影》。请用通俗的语言表述这位“父亲”的话。(3分)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