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一学生简述故事。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 三、分析文章内容。(目标2) 1. 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 2. 抽查一女同学背诵第三段。 3、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 4、 (1)问: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问: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3)问: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5、 学生小组交流并归纳。 (1)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第四段:写愚公愿望的实现。 (2)[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6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访归纳中心意思。(目标3) 7、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适当补充。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四、教师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给足是否与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这些都与阅读寓言的本义有违背的。 五、布置作业 A、完成练习二、三、四。 B、完成练习五。 C、写一篇读后感。 六、说课精要 通过问题式教学法解决文章的思想内容,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七、教学后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