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文导语部分,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 情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就关键词语作一下分析。 明确:(第一句话,既报道了我军之强大,“百万大军”.又点出了战线之长, “1000余华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写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第二句话中的“均是”两个字概括了战线之广大,又洋溢着胜利的豪情,同时又是对 “1000余华里”战线的具体说明。) 5.导语前面的消息头起什么作用? 明确:(消息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地点,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 及时。) ’ 6.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 生在全班交流。) 7.重点研讨课文主体部分。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 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 ②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 安排? ③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 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④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准确鲜明。采用讨论的形式,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 加以分析。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 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 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而中路军渡江行动在前,西 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②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教 师简略交待《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 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 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③评论中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 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与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 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 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 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 完全正确的。至于其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④根据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词语的准确鲜明。) 六、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 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七、拓展训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