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背影》选进统编教材之前,作为补充教材,我试教过两次,效果都较好。虽是二十年代的作品,学生却毫无隔膜感,读得入神,感受殊深,完全打通了八十年代青年的心。特别是对于学生写作的启迪作用之大,很有些出我意料。在很短的时间里,涌现出一批情文并茂、诚挚感人的习作。有些原先思路闭塞、视作文为“苦”的学生,也意兴大发,思路畅达,写出了有实情的文章。 我是这样教《背影》的。 我教《背影》的指导思想是:取其精髓,落实于写。《背影》是朱自清叙事散文的代表作,可资学习的方面很多。从教学的角度看,博揽不如精取。结合学生的读写实际,我把“放矢”之“的”定在“怎样记人”上。学生写记人文章,通病是大而无当,言不由衷,写不出真情实感。取材贪大求全,材料不足则生编硬凑,没有多少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理解“情于中而形于外”的写作规律。并非他们生活中绝无动情的材料,多是觉得琐小而不足登“作文”的大雅之堂,于是有而不用,却去无中生有,编造自己并无实感的东西。《背影》的魅力恰恰在于,它以自己成功的存在和强烈的感染力证明着:看似寻常的生活琐事中有着多么丰富的蕴含,一个无奇的背影牵动着何等跌荡起伏的感情的波澜。特别是作者将父亲的背影投印到那个导致小有产者朝不保夕、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上,就使得作品具有了一定的透视社会的意义。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够引导学生体味到背影形象的丰富内涵,从“小”中见出“大”来,并且真正受到感染,就会产生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破除他们的思想束缚,开启他们智慧的窗口,引发出他们生活中的实际感受,真情实感也就油然而生了。所谓“落实于写”,就是由范文的“怎样记人”落到我“怎样记人”上,并以解决记人文章的“真情实感”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在教法上我采取以写带读、以读促写的方案,即写——读——写。由评议学生的记人文章的得失起始,使学生带着要求解决问题的迫切感研读课文,探索精妙;在学有所得的基础上再进行写作练习或修改成文练习。教学实践证明,此法有效。道理很简单:从写中感到了解决问题的必要,才有学习探讨借鉴的需要,而这样的学习探讨也才有明确的目的性;学习探讨确有收获,又激发了再写(或修改)的要求,而且有了具体的范文作指导,必能提高写作质量。 这样做会不会削弱学生的“读”?不会,而且会读得更好。读,不是到范文里寻章摘句,单单为了觅得作文的某种具体方法,而是取其精髓,获得对于写作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与阅读训练本身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以写激发要求,明确目的,把握重点罢了。 二 设计好思考与练习题目,是引导学生深入研讨的重要一环,也是化知为能的必要条件。在《背影》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三组练习: 第一组:助读练习 《背影》是现代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的脍灸人口的名篇。文中写的是朱先生的父亲,他所熟悉、所挚爱的人。这样的人对于作者来说,可写之事、可写之处是很多的,但作者只重点写了送行时父亲的背影。试研究: 1.作者为什么要选取父亲的背影作为全文的中心?背影的意义在哪里? 2.作品怎样具体鲜明地写出了背影?叙述和描写怎样紧密结合的?用词有些什么特点? 3.如果作品开头之后,去掉家事变故、家景惨淡的有关交待,在略述南京车站送行之后,直接转入背影描写,好不好?为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