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古代诗歌五首》 (建议安排3课时) [学法导引] 本课共选了三首诗、一首词、一首曲,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观沧海》是四言乐府诗,诗中通过描绘大海的辽阔壮丽,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和散曲《天净沙·秋思》抒写了羁旅乡愁。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则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而《西江月》是词中的小令,描写的是丰收在望的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色。 学习本课,要先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再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尔后,应抑扬顿挫的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要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典题例析] 例题:请细读诗句,比较五首诗词思想感情的不同点。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于5首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考查学生是否真的读懂、读透了5首诗歌。解答时特别注意,所比较的不是5首诗歌的中心思想,而只是思想感情的比较。 参考答案:《观沧海》表达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次北固山下》表达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表达对春天西湖的喜爱之情; 《西江月》表达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天净沙·秋思》表达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 )( ) jié( )石 澹澹( )( ) 萧瑟( )( ) 没马蹄( ) 白沙堤( ) 二、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划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幸甚至栽,歌以泳志。 ( )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县。 ( ) 3、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 ) 三、填空、简答。 1、《观沧海》一诗选自《 》,作者 ,字 , (朝代)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长。他与其子 、 合称“三曹”。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 ,该诗作者为 代诗人 。 3、《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 , 。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按文后要求答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在横线上补全省略的句子。 2、这首诗选自《 》,作者是 代大诗人 ,字 ,晚号 。 3、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 到 最后到 ,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 、 、 ,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4、如果在标题的“春”字前补上一个字,以准确显示诗人出行的时间,可为: 春。 5、请试说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渐”和“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6、“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7、歌咏西湖的古诗词也不少,你能否试着写出两句呢? (作者: ) 训练二 一、 找出诗句中的错别字并订正在括号内。 1、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呜蝉。( ) 2、枯腾老树昏雅 ( ) 3、路转溪头忽现 ( ) 二、填空。 1、《西江月》一词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著名的词人,与 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2、“西江月”是 名,这首诗里写 等景物,描绘了一幅 图。词中作者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农村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 3、《天净沙·秋思》体裁为 ,“天净沙”是 名,作者 , 代著名 家。 4、接续所给的句子,完成填空。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面对夕阳,我却 三、辨别下面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按文后要求作答。 , 小桥流水人家, ,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在横线上补出省略的部分。 2、本曲可分两层。在文中用“‖”标出,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3、全曲感情的基调是( ) A、依恋 B、悲伤 C、惆怅 D、痛苦 4、曲中能够概括全篇主旨的词语是: 5、本曲运用了 的写法表现羁旅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6、本曲中在满目萧瑟的秋景中为何插入写“小桥流水人家”? 答: 训练三 一、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文学体裁。 汉代: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清: 二、将下列诗题、作者、朝代、体裁用横线连接起来。 《观沧海》 马致远 五言律诗 《次北固山下》 曹 操 散 曲 唐朝 《钱塘湖春行》 辛弃疾 四言乐府 汉朝 《西江月》 王 湾 七言律诗 元代 《天净沙·秋思》 白居易 词的小令 宋代 三、下列诗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 A、七八个星/天外 B、江春/入/旧年 C、几处/早莺/争暖/树 D、断肠人/在天涯 四、请找出本课五首诗词中与“水”有关的诗句。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 ,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给诗中加点字注音。 禅院( ) 万籁( ) 钟磬( ) 2、诗中有四句诗被抽取了出来,请结合诗句的内容,并运用诗歌对仗及押韵的知识,将它们排列为正确的顺序。 ①山光悦鸟性 ②禅房花木深 ③曲径通幽处 ④潭影空人心 正确的顺序为: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末句中“但余钟磬音”的“但”字意思为“只”。 B、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描绘的是清晨山林禅寺的景色。 C、 所写的景物如古寺、山林、曲径、深潭、钟磬等共同构成一幅幽静的图画。 D、 “潭影空人心”一句的意思是说,潭水深深,让人心中的杂念都消除了,心中澄静无比。 *4、有人认为,最后一句话所写的钟磬之音未免破坏了这幽静、宁谧的氛围。你的看法和他相同吗?为什么?你能否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末句写法相似的诗句?请写出来。 答: 【探索时空】 [热点话题] 本单元中,我们走进自然,感受自然,与那些描写自然的美丽文字一次又一次的亲密接触,由此,我们越发感受到了自然的妙处,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佳境。但是,当人类无法善待自然,肆意践踏自然时,自然又会怎样呢? 据报载,在人类面临的一系列新的烈性传染病中,不仅刚在中华大地肆虐一场的SARS(即非典型肺炎)有可能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就连仍在猖獗的艾滋病、埃博拉等也与人类的饮食行为和方式不无关系——无所不吃。那么,身为人类一员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的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研究与思考] 在《五灯会元》第十七卷中,有唐朝禅师青原惟信说的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他的话阐释了修禅的三个不同的阶段,这是一种从不了解自然,到对自然的困惑再到完全了解自然的过程。本单元中,我们也随着篇篇精美诗文的作者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一次又一次地感受自然之灵的召唤与净化,你能否结合这单元的学习内容,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唐朝禅师青原惟信说的这段话的理解? 答: 【相关链接】 [拓展阅读]配合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建议学生阅读: 1、《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3、《预言》(浙江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何其芳) 4、《唐诗三百首》 5、《宋词三百首》 [综合能力训练] 普及卷 一、基础知识及应用(24分)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枯涸( ) liáo( )亮 zhù( )蓄 chéng( )清 栖( )息 肥shuò( ) 清liè( ) yùn niàng( )( ) 山岛竦zhì( ) 2、为下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4分) ⑴、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 A、然而 B、……的样子 C、这样 D、对 ⑵、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 A、炫耀 B、展示 C、表现 D、显示 ⑶、日光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而有点叫人害怕。( ) A、声音很大 B、非常晴朗 C、亮光很强 D、宏大明亮 ⑷、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 A、透明清亮 B、灵活而不可捉摸 C、十分灵巧 D、空旷灵巧 3、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写跟前面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反的词语。(4分) 许多事不必在乎。是修养,是气度,也是睿智。它能使我们沉迷时变得 ,贪求时变得 ,软弱时变得 ,骄纵时变得 ,颓丧时变得 ,愁苦时变得 ,对任何事也便拿得起, ,甩得开。人达到了这种境界,精神的天空晴空一碧,云卷 ,是多么令人神往! 4、填空题。(7分,除特别指出外,每空0.5分) ⑴、现代诗人、评论家 所写的诗歌《秋天》,以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晚景图。诗中以拟人化的写法,写到:“秋天 在农家里”、“秋天 在渔船上”、“秋天 在牧羊女的眼里”。 ⑵、《观沧海》作者是 (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中展现大海宏伟气魄和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 ; , 。 ⑶、《钱塘湖春行》一诗描绘了西湖早春的美好风光,请找出诗中描写莺歌燕舞的名句 , 。 ⑷、古诗词中为了押韵或对仗等原因,经常运用了“互文”的修辞。请从《西江月》找出这样的诗句: 。(1分) 5、一般说来,人们对景物特征的观察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角度来进行。试指出下面的句子是从什么角度来观察、描写景物的。(4分)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 ⑵、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 ) ⑶、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 ( ) ⑷、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 )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阅读下列语段,回答6-11题。(17分) [甲]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乙]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觉得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健壮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的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6、这是两段写景的文字,甲段选自 写的《 》;乙段节选自鲁迅的《雪》。(1分) 7、甲段写春花争艳斗芳、竞相开放的语句是“ ”;写花味的句子是“ ”。 乙段中直接描写雪野之景的句子是“ ”,包含作者想像的句子是“ ”。(4分) 8、甲段写花的顺序是由 到 (以上每空0.5分):先写 ,后写 ;乙段写雪野之景的顺序是由 到 (以上每空0.5分):先写,后写 。(除特别提示外,以上每空1分) 9、甲段主要写春花的 ,乙段主要描绘雪野之景的 。(2分) 10、两段文字都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1分) 11、品读所选语段,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每小题2分) (1)甲、乙段都用了一个“闹”字,它们的含义相同吗? 答: (2)乙段是写雪,开篇写的却是“暖国的雨”,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答: (3)从乙段的哪些描写中,你能看出“江南的雪”“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 答: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18题。(16分) 秋思 梁衡 ⑴十月里有机会到吕梁山中去。一进到山的峰谷间,秋浓如酒,色艳醉人。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真不知道大自然原来是这样地换着时装。这山,原该是[甲]着一件绿裳的吧,而这时,却[乙]上了一层花毯,那绒绒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成堆成簇.如烟如织,一起[丙]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 ⑵这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珍珠玛瑙似地闪着红光。最好看的是荞麦,从根到梢一色娇红,齐刷刷地立在地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一方红毡。此时,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把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镜中又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喧热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平酽酽的秋色。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便翻山压谷地向天边滚去。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的世界。 ⑶我奇怪,这秋色为什么红得这么深浓。林业工作者告诉我,这万山一片在春之初本也是翠绿鹅黄,一色新嫩。以后栉风沐雨,承受太阳的光热,吸吮大地的养分,就由浅而深,如黛如墨;再渐黄而红,如火如丹。就说这红枣吧,春天里繁花满枝,秋时能成果的也不过千分之二三,要经过多少场风吹雨打、蜂采蝶传,才得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果,这其中浓缩了多少造物者的心血。那满山火红的枫叶则是因为她的叶绿素已经用完,显红色的花青素已经出现。这是一年来完成了任务的讯号,是骄傲与胜利的标志。 ⑷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 一个人只要是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的充实。我站在这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庸俗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去创造人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