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一试题库 > 月考 >

初一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分课训练(3)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⑽那时候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帮助他。我们依附和顺从在一个群体的意志中,我们被训练得没有个人意志,没有个人情感,没有个人立场,甚至没有爱,没有真诚。老师指责他最凶的那一天,下午他没再找我上学。我一个人去学校,上课铃响过他也没来,然后一连好几天也没能见到他。大家都习以为常,没有人关心他的缺席,甚至没有人过问。 ⑾第二天,他的姐姐送来了请假条,说他住院了。 ⑿几天以后就传来了他病逝的消息。他死了,彻底地远离了我们。大家这才懂得流泪,在去他家看望他母亲的时候,面对他的遗像,面对那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母亲,许多孩子都哭了。 ⒀再后来,我渐渐明白,我们对人的麻木和冷漠一向是通过死才得以震醒的,仿佛只有死才换得来良心的发现。
    1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聒噪( ) 纸屑( ) 允许( ) 沉浸( ) 20、为什么那个孩子会给我留下那样深刻的印象?(3分) 21、你从这孩子的哪一举动中能看出他把我看做“朋友”?(2分) 22、第⑶段中“热情”“执着”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23、第⑹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 。“群体”在文中特指 ,“个体”在文中特指 ,“让人丧失正常的认知力和判断力”是指 , “个体在群体压力之下的胆怯、软弱、自卑和无助”是指 。(6分) 24、第⑼段中“那些语言利器不容躲闪地飞向他”中“飞”一词强调了什么?(2分) 25、文中“他”有怎样的性质特点?请结合具体事例来说明。(3分) 26、最后一段饱含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3分)
    三、 作文(30分) 进入初中已有半个多学期了,你一定对初中生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其中酸 甜苦辣也一定令你回味无穷。请你以《我的初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字数600字左右;要求有真情实感。
    第五单元 二十一.《风筝》训练一
    一、《野草》 鲁迅 周树人 豫才 文学 思想 革命 《呐喊》 《狂人日记》 二、wù sè shí yì shù chà huáng 恍 模 虐 诀 仃 三、诀 恕 虐 蕾 四、√ √ × √ 五、1.在“我”的故乡,风筝总放飞于温和的春天。而在北京,居然可以在这依旧寒冷的季节里就放飞起来,所以“我”惊异。同时,因为眼前北京天空的风筝,让“我”又不由回忆起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这一幕已成为历史,永远无法更改和弥补,所以“我”又忍不住“悲哀”。
    2.这里所指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我”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我”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便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作者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具体形象地写出小弟弟对风筝喜欢、痴迷的情态。 4.作者刻意将“我”写得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残小兄弟的风筝为胜利。当“我”傲然离开后,我们可以想像小兄弟的痛苦。这里饱含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5.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自己对弟弟的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怨恨,竟至于全然忘却。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而虐杀者横行无忌,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6.“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永远也没有机会补过,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而“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是为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的悲哀,使人不寒而栗。
    《风筝》训练二 (一)、1.B C F 2.①恍然大悟:忽然醒悟过来。②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营或经营。3.我发现小兄弟在做风筝,并且毁坏了它。 4.用“惊惶”、“失了色”、“瑟缩”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小兄弟被“我”发现后的慌张和恐惧。 “绝望”二字与前句“我”的“傲然”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写出了小兄弟心爱的风筝被“我”毁坏后的难受和痛苦。一个“站”字则突出了他在“我”离去后一个人面对空寂的小屋时的心痛和无奈。 5.“我”毁坏了风筝是因为我觉得“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做这种游戏是一件可鄙的事。以管理者自居,以自己的喜好左右小兄弟的喜好,不允许他去接近和制作本属儿童天性喜爱的玩具——风筝。作者把当时的“我”写得很粗暴是为了表现“我”的内疚与沉痛的自责。
    (二)、6.完全忘却。因为小兄弟并不认为自己受到“精神的虐杀”,而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自己也认为做风筝是不正当的行为,自认该罚,所以丝毫不放在心上,浑然忘却。 7.过去的事情已经全都忘记了,连去怨恨的理由都消失了,我还怎么能得到宽恕呢? 8.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兄弟的浑然忘却使我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而虐杀者横行无忌,所以更令人悲哀、沉重。 9.“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三)、10.xuè jiāng nìng wú 焕 兢兢 辩 11.对不起,辜负 12.年龄已步入中年 13.为了更大的感情——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随时随地要准备牺牲目前的感情。 14.清清楚楚的,我跟你的讨论与争辩,常常就是我跟自己的讨论与争辩。 15. 曹操的话:极端利己的野心家的,小人的人生境界。 傅雷的话:完全利他的充满牺牲精神的君子的、圣人的人生境界。(开放性题)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②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③不给或少给人一些痛苦,多给人一些快乐。 16.⑴人生和艺术的知音关系。⑵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⑶师生关系。 17. “我愈来愈爱你了”、“对艺术的爱”、“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
    《风筝》训练三 一、1.回忆 风筝 ⒉兄弟同放风筝的快乐 兄长发现并毁坏风筝 散文 散文诗 ⒊长幼秩序严明,服从与被服从,教导与被教导的兄弟关系。 和谐、愉悦的兄弟关系。⒋抑郁的、悲哀的。表现鲁迅深刻的反省精神,以及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快乐的、轻松的。表现兄弟同放风筝的快乐、温馨、 愉悦之情。
    二、5.“母亲平日里不太和我说话”,“也不会对我有些什么特别亲密的动作”,故觉得母亲偏心,不喜欢自己。 6.用红色的圆珠笔……粗糙不堪的卡片 7.伞 豆荚 伞下的孩子 荚里的豆子 比喻 8.弟弟读完大学,当完兵又出国读书了。 9.因为只给妈妈作过这一次卡片。 10.“这一张”贺卡是女儿亲自制作的,花了女儿的很多心思,表达了女儿对她的依恋和思念,故十分珍视这张贺卡,郑重地保存起来。 11.这张卡片 母亲给我的礼物 12.因为作者认为母亲并不喜欢自己,寄贺卡是因为“初次离家的孩子”想家和妈妈;寄出后却忘记了,但是没有想到母亲会如此珍视这张贺卡。 13.作者突然意识到了母爱的伟大,一张小小的贺卡母亲竟如此珍视它,得到了满足,作者由此深受感动。
    二十二.《羚羊木雕》训练一 一、jī zhàn chà ling pēng ě jiá zòu zhuó zuàn yān dài 二、略 三、: 。 ,四、A.小声 B.塞进我的手里 C.坚定 五、(一)1.心理;责怪“我”;谅解“我” 2.“冷冷的”;烘托了“我”当时哀伤的心情。 3.C 4.选段着力运用心理描写,揭示了大人的狭隘、重才轻义,不珍惜孩子的感情,对孩子心理的伤害,留下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二)5.躁 憔 悴 诀 6.huàn xuè shì xiǔ tù pí 7.让儿子痛快地发泄内心的苦恼,不愿意看到儿子痛苦的模样。 8.让儿子在大自然中消除烦恼,并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9. ①“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②“咱们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10.母亲 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和侧面描写。 11.母亲患有肝病 为了鼓励她的儿子,不让他受到打击,失去生活的信心。 12.“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要热爱生活,充满坚定信念和坚强的意志。
    《羚羊木雕》训练二 (一)、1.蹑手蹑脚 朦朦胧胧 向往已久 忐忑不安 疲惫不堪 2.文中插叙了母亲为女儿上学筹集了一万元钱。 3.既表现了一万元的来之不易,又表现了这钱凝聚着母亲的心血。 4.感激;委屈 5.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不理解,同时也表现了女儿的伤心和失望。
    (二)、6.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 7.孩子的话,让“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8.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就像走路会跌跤一样的应该原谅。 9.痛苦总是让人不堪回首,人们宁愿选择忘记,以迎来快乐。生活的忙碌以及美好的事物也促使人们向前看,面对未来。 10.孩子做错事让母亲感到心痛无奈,对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感到痛心,看到孩子退步觉得失望。所以说因为“我”爱“我”的孩子所以才觉得心累。 11.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所以“我”决定改换教育方式。 12.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是每个为人子女者应尽的孝道。打是出于帮助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的目的,而不打是出于理解和宽容,给孩子更多的信任。 13.感情基调应不离亲情。无论哪一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二十三.《散步》 一、B 二、略 三、A.熬:忍受,耐苦支持。 B.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C.委屈:这里是指不按儿子的意愿办事使儿子受到委屈。四、A.× B.√ C.× D.×
    五、(一)1.qí shà lín 2.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3.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侯我依赖她一样。 4. ①母亲听我的 ②儿子听我的 ③妻子在外也听我的 原因:①母亲年迈难走小路 ②不愿意一家人分开 5.景色描写。美好的景物烘托了一家人和谐、美满。 6.尊老爱幼 和谐亲密 7.暗示了人到中年,肩负着赡养父母,抚养孩子的重任,在家庭、社会里都充满了使命感。 8.这家人互敬互爱、相互体谅,家庭氛围和谐、美满。
    (二)、9.A 10.流动 央求 跳动 11.“小龟不吃饭,饿吗?” “小龟的家在河里吗?” “送小龟回家吧” “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12.因为我和妻子见到儿子放小龟回家后的兴奋、欢呼。感受到儿子的纯真、善良,既高兴又激动。做母亲的更善于动情,所以“妻,真的流泪了”,而我则“要流泪”。 13.和谐关系 使命感 理解和体谅 思家 团聚(三)、14.huái shā pán shān nè 15.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摇摆的样子。 讷讷:形容说话迟钝。 16. ⑴表现三代人之间的和谐、融洽、血肉交融的关系。 ⑵中年人 表现亲情 孝敬长辈 牺牲 细节 17.略
    二十四.《诗两首》训练一 一、印度 泰戈尔 《新月集》 冰心 谢婉莹 《繁星》《春水》、《寄小读者》 二、xī nì dǎo xiù yán wàng pāo tǎng mù bàn 三、C 四、(一)1.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是母爱的光彩,想像新奇巧妙。 2.活泼、天真、快乐、可爱 3.孩子不想让妈妈知道。他不图妈妈夸奖,只求妈妈生活得更加快乐、温馨,所以只是撒谎、瞒着妈妈。 4.前一句表现妈妈不见了孩子的焦急,后一句表现妈妈见到孩子又惊又喜,是对孩子的嗔怪。 5.不同意。在“我”变成了金色花后,仍不离妈妈左右,注视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为她送去香气,陪伴妈妈读书,这些都说明了“我”非常爱自己的妈妈。之所以在妈妈寻找自己时不说话并且匿笑,是因为他个性天真调皮,在和妈妈开玩笑,而并不是真的捉弄妈妈。所以不能说“我”是个坏孩子。其实“我”是一个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 6.表现母子情深,孩子对母亲的喜爱、亲昵。
    (二)、7.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的出门远行,而是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由来已久。 8.因为纸船能不能飘到母亲身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的唯一方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心头的忧伤,才能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9.表明作者思母之切 也是指对母亲的爱以及见不到母亲,思念母亲的哀伤。 10.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沉的爱与思念。
    (三)、11.⑴外表丑陋但倔强。⑵外表美丽但娇弱。 12.遗憾→厌恶→惊奇→赞叹 13. ⑴因为仙人掌赖以生存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倾注了全部的心血。⑵因为作者在仙人掌开花前曾经厌恶讥笑它丑陋的外表,而忽视了它内在的精神。 14. ⑴仙人掌开花前和开花后的对比。⑵仙人掌和月季、文竹的对比。 15.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世说新语〉两则》训练一 一、南朝宋 刘义庆 寒雪日 内集 谢太傅与儿女 讲论文义 二、不如 乘 不久、一会儿 急 差不多可以相比 约定同行 丢下 回头看 拉 高兴地 离开 三、B四、A 五、C 六、B 七、(一)1.fù zhòu nì xǜ yì 2.D 3.古义:指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4.⑴不久,大雪下得急了,谢安十分高兴地问:“纷飞的白雪就像什么?” ⑵(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5.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的比喻比胡儿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而“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 6.略
    (二)、7.七言绝句 咏物诗 8.拟人、比喻 赋予白雪以人的感情,显得生动活泼。 以“飞花”喻雪,不仅形似,而且生动形象地写出动态美,与春天的景象吻合。 9.略 《〈世说新语〉两则》训练二 一、A.期 古义:约定 动词 今义:日期 名词 B.去 古义:离去、距离 今义:前往 C.引 古义:拉 今义:引用 D.顾 古义:回头今义:照顾或顾客
    二、(一)1.《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 南朝宋 2.①约定 ②通“否” ③丢下、丢弃 ④拉 ⑤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⑥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C 4.做人要重礼守信 5.略 6.略
    (二)7.送 在晚上书写 通“悦” 崇高 治理得好、太平 8. ①一边说一边将“举烛”二字误写到了信上。 ②国家是治理好了,但“举烛”二字却不是郢人写信的愿望。 9.寓意: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郢书燕说 10.C 11.B 12.B 13.那歌声慷慨悲壮,在树林中萦绕,树林也仿佛被震动了;那歌声优美洪亮,响彻天空,连云彩也好像伫立静听。 14.寓意 :学无止境。 满足于一知半解,便不会有成就。 普及卷 1、nì jiá wù zuàn zhàn 虐 恕 祷 瑟 诀 2、⑴目不转睛 ⑵形影不离 ⑶满不在乎 ⑷声色俱厉 ⑸各得其所 3、措 采 阴 厉 恍 提 躁 执 4、⑴散文诗 鲁迅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⑵羚羊木雕 张之路 ⑶对母亲的爱恋之情 调皮孩子 柔弱的女子 ⑷南朝宋 刘义庆 5、⑴C ⑵B ⑶A ⑷D 6、⑴忽然间雪下得很急,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⑵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7、(略) 8、⑴表顺接“就” 表转折“却” ⑵它们,指两虎 他,指管庄子 9、⑴老虎是凶猛的野兽,人是老虎的美好食物。 ⑵你等老虎受伤后再去刺杀它,那么,这就是一次举动却同时得到两只老虎。 10、事半功倍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1、先是坐山观虎斗,等到大老虎咬死小老虎,大老虎受伤后再去刺杀大老虎,就可以一举两得。 12、暗示此时的“我”已经因为年少时的举动受到了心灵的惩罚。 13、将心灵手巧的小兄弟偷做的风筝粗暴武断地撕破踏扁踩坏。 14、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 步入中年后真正领悟到生存的艰辛。 15、对比 “我”深深的悔意和失落。
    16、“生”一指脸上条纹的形状像“生”的字型,二指生活的艰辛体现在了他的脸上。 引号起强调作用。 17、小兄弟对过去的事情全然忘记,连怨恨的理由都没有,我还怎么能得到宽恕呢? 18、zuàn zhōng zā é 19、渲染了一种欢乐祥和的迎接春节的喜庆气氛。 20、从菊的面部表情变化,反映出来信的出乎意料。 21、延叔对儿子的做法非常失望和难受,心里就像塞着什么,非常不顺畅。
    22、急于想知道信的内容 对儿子做法的失望、气愤 愤怒到极点,要再写一封信 23、因为他感到儿子不体谅父母,特别愤怒,用短信教育一下自己的儿子。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24、我一切都好,只是钱不够用。25、文中的大学生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就肆意花钱,不体谅父母的艰难,不关心家中的事情,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钱。 26、应多关心父母的疾苦,关心家里的情况,多跟父母沟通;即使家庭较富裕,也应该节俭度日;做一名体谅父母,关心父母的好学生。
    提高卷 1、bǐng yǎn huái chà jī 疚 歧 瓣 漾 嗅 2、⑴仗义执言 ⑵委曲 ⑶病入膏肓 ⑷忘恩负义 ⑸步履蹒跚 3、⑴概 ⑵蕾 ⑶积 ⑷秃 4、⑴欢天喜地 心花怒放 兴高采烈 手舞足蹈 ⑵苦口婆心 苦思冥想 煞费苦心 苦心经营 愁眉苦脸 苦尽甘来 5、D 6、头上是蔚蓝的天空 7、⑴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2)真不是人!跟别人约好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先走了。 8、(略) 9、D 10、A 11、⑴现在你欺骗儿子,这是教儿子欺骗别人。 ⑵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会不相信自己的母亲。 12、说明成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
    13、逼“我”用糖果换回木雕。木雕这么贵重的东西不能送给别人。 14、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坚决要“我”用糖果换回木雕 15、说明爸爸妈妈和“我”的矛盾冲突发展到了极点,双方处于僵持状态。 16、不顾孩子间情谊的做法会伤害孩子的心灵,会给孩子的成长笼罩上阴影。 17、因为“我”知道和万芳之间的友谊,不是用糖果一类的物质能替代的。 18、作者倾向于“我”,流露出(或认为)作父母的应该理解孩子的感受(或心情)。 19、guō xiè yǔn jìn 20、“他”是个体弱多病、不受同学欢迎的人,而且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也引起“我”的反感。“他”的结局引起“我们”的深思。
    21、绕道喊我去上学。当我嫌弃他时他仍对我热情、执著地与我交流。22、不能。表明他的主动急切及对我的情感、内心渴望交流及诉说时的满足、快乐。23、议论 班级 那个得肺病的孩子 像我一样的人,当全班不理解他时,我也顺势而行,丝毫不加个人的判断。 24、是针对“老师”批评“他”的语言而言,表现出语言攻势之猛烈,态度刻薄。 25、喊我上学:友善真诚 学习几何:好强自尊 抽凳子一事:软弱无助 26、最后一段是作者警醒之语,面对那个得肺病的孩子的“遭遇”,我的内心充满了内疚。饱含了作者对自己深深地谴责,并渴望呼唤人们的良知的愿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