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一试题库 > 月考 >

初一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分课训练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第二十三课《散步》 (建议安排1课时)
    [学法导引] 《散步》是一篇展示人间真情的散文。本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田野上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宽容忍让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课文抓住家庭生活中平凡而又蕴含丰富的一个镜头——家人散步,根据“缘由——过渡——入题——波澜——波又起——收拢作结”的思路展开。通过几个细节的描绘,写出了一家三代之间互敬互爱的情谊。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仔细撺摩文中语句展示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典题例析] 例题一:“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句的含义如何理解? 解析:此题主要检测学生对作品中关键句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型的题目,同样不能孤立地断章取义,应该把这些句子放到课文中去,联系全文,结合文章主旨来考虑。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眼”,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有助于更好地“读懂”课文。 参考答案:人到中年,肩上负着的是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对家庭应当有一种使命感。
    例题二:“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段初春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解析:此题意在引导读者懂得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道理。为了表达中心的需要,作者可以调用多种表现手法,使文章中心更深刻、更感人。“我”之所以要鼓励母亲去散步,因为母亲生命的力量已所剩无几了,让母亲到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中走走,使她增长生的勇气和力量,这是对母亲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啊! 参考答案:突出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为后文作铺垫。
    [课时训练] 一、下列句中的“熬”字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字意义不相同的一句是 ( ) A、 写好报告,他又熬了一个通宵。 B、 小米熬成的稀饭,吃起来真香! C、小媳妇熬成婆。 D、回头想想,那年岁还不知怎么熬过来的。 二、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拆 ( ) 幼 ( ) 熬 ( ) A、 B、 C、 折 ( ) 幻 ( ) 遨 ( )
    三、结合语句的意思,解释加线的词语。 A、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 B、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 C、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委屈: 四、下列句子那些是比喻句,是的在后括号内打“√”,不是的打“×”。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好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 ( ) B、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 ) C、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 ( ) D、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
    五、阅读下列三篇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一)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 ) 一霎那( ) 水波粼粼( ) 2、解释成语“各得其所”并造句。 解释: 造句: 3、“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4、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其原因是:① ② ③ 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是① ② 5、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 品质,体现了 的家庭关系。 7、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言外之意?请简单说一说。 8、选文反映了一家人之间怎样的思想感情?
    送小龟回家 ⑴一把花伞下,拥挤着我、妻、五岁的儿子,还有一只小龟。这是一个温情的世界。 ⑵小雨把夜色洗得淡淡。街上 (闪动、流动、跳动)着七色伞。 ⑶儿子在我怀中,小龟在儿子怀中,而妻,则依偎在我身旁。 ⑷那只小龟原是妻从市场买给儿子玩的。那天,儿子很惊奇很高兴地和小龟做了一天的游戏,可小龟不吃也不喝。晚上,儿子担心地问我:“小龟不吃饭,饿吗?”我想了想回答:“小龟大概想念爸爸妈妈了。”儿子听我这么说,想了想便 (要求、请求、央求)我和妈妈带着小龟去找它的爸爸妈妈。 ⑸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在这秋雨纷纷的夜晚,带着小龟,来到了城西的河边。
    ⑹到了。我们站在河岸。妻在夜色中很妩媚,儿子很庄严。河水无语,秋雨在微风中飞舞吟唱。河上,几条捞沙的木船上亮着灯,那 (闪动、流动、跳动)的火焰映出几条汉子粗犷的脸。他们在喝酒哩。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 ⑺“小龟的家在河里吗?”儿子认真地问我。
    ⑻我弯下腰对儿子说:“是的。小龟的爸爸妈妈就住在河里。” ⑼儿子这才小心翼翼地把小龟放在河里,轻轻向前一推:“小龟回家吧。” ⑽小龟缩着头一动也不动。我们耐心地等着。小龟终于伸出了脑袋,潇洒地摇摇头,像是向我们致谢,又像是向我们道别。水面出现一圈美丽的涟漪,小龟潜入水中,走了,永远地走了。 ⑾儿子很兴奋地拥入我的怀抱,又拥入妻的怀抱,欢呼:“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⑿我和妻相视一笑。我们给儿子编了一个多么动人的童话啊!我突然感动得要流泪。而妻,真的流泪了。
    9、下列加点字注着正确的一项是 ( ) 涟漪 依偎 粗犷 妩媚 A、liányī wēi guǎng wǔ B、liányí wēi guǎng wǔ C、liányī wēi kuàng wǔ D、liányī wēi guǎng wú 10、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文中的空白处。 11、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儿子关心、爱护小龟的句子。 12、文章结尾写“我”“要流泪”、“妻,真的流泪”,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13、《散步》写家庭成员之间的 ,流露出对生命的 ,强调的是一种 的精神。《小龟回家》充满童话色彩,父母陪同儿子送小龟回家,寄寓着不能人为地制造骨肉分离的思想,有一种 之情。
    (三)三代 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压伤了。本来我是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岂料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不,自己撞了上来。 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 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
    也许是我太多虑了,我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阻挡。” 在我惊魂未定、讷讷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楞楞地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我有搁下车子跟上去帮助那位先生的冲动,可是,我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一幅担子的两头,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头的。
    14、给加点字注音。 脚踝( ) 煞车( ) 蹒跚( ) 讷讷( ) 15、解释词语。 蹒跚: 讷讷: 16、比较阅读。 (1)课文以“散步”为题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本文是以“三代”为题是因为 。 (2)《散步》与《三代》的相同之处在于主人公都是 ,内容都与 有关,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主题突出了为人子女应 ,后者则突出了主人公的 精神,选材上两者都是通过 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17、比较而言,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第二十四课《诗两首》 (建议安排1课时)
    [学法导引] 《诗两首》是献给母亲的歌。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丰富的想像,把孩子想像成一朵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通过描绘孩子的天真、活泼、快乐,与母亲三次的嬉戏,表现孩子沐浴着母爱,又回报母亲的纯真的母子之爱。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纸船》,写的是一位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诗中采用象征手法,以纸船展开情思,寄托对慈母的无限眷恋之情。 学习过程中,可以多课外阅读泰戈尔、冰心的作品,深入领会诗文的深刻内涵,了解有关印度宗教信仰及摩罗的动人故事。《诗两首》都有很强的抒情成分,语句疑练、优美,可以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典题例析] 例题一:联系《金色花》全文,对“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金色花很好看,很好玩。 B、为了跟妈妈捉迷藏。 C、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D、金色花是开在圣树上的花,变成金色花可以为全家带来福气。 解析:此题检测的是学生对这首散文诗主题的把握。文中诗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A与B选项过于肤浅、表面化,选项D则没能很好地联系本文的写作实际,与本文主题不吻合。 参考答案:C
    例题二:《纸船》一诗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 解析: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学会探究诗题的拟定与所有文章的拟定题目一样,体现作者构思立意的匠心。诗歌的抒情性是诗这种文学体裁最显著的特点,但诗歌抒情常常是借助于形象的。诗人在太平洋舟中,无法与母亲通音信,惟有幻想纸船能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参考答案: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集体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可感,且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例题三:《纸船》一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解析:此题意在检测学生透过诗作的表面文字理解诗的主旨的能力。本诗写“纸船”的文字占了大部分篇幅,但“纸船”只是一个情感的寄托物,本诗的主旨在于抒发游子对慈母的深切眷恋之情。因此,点睛之笔是:“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此句中,“悲哀”和“泪”都体现了游子对远隔万水千山的妈妈的想念之情。这句诗直接抒发了女儿对母亲深情的爱,表达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在太平洋舟中呼唤母亲,但愿母亲想到女儿离家后的心情。
    [课时训练]: 一、《金色花》作者是 (国名)作家、诗人 (姓名)。它是 散文诗集中代表作。《纸船》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 ,原名 ,选自 。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 、 等。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笑嘻嘻( ) 匿笑 ( ) 祷告 ( ) 嗅 ( ) 罗摩衍那( ) 妄弃( ) 抛下( ) 倘若( ) 沐浴( ) 花瓣( )
    三、下列各句中按意思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 A、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 B、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 C、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D、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四、阅读 (一)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那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也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2、选文中“笑嘻嘻”、“摇摆”、“跳舞”表现了孩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暗暗地”、“悄悄地”表现了孩子什么心理?为什么? 4、反复朗读“孩子,你在哪里呀?”和后文“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比较二者的语气以及当中所包含的感情。 5、有同学认为,在妈妈急切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我”是个坏孩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6、从全文来看,诗的主旨是要表现 。
    (二)纸船(参阅教材) 6、 文中“我从来不妄弃了一张纸”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8、诗的第二小节中“有的……有的……” 表明纸船几乎是不可能到母亲身边,为什么她仍旧“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9、反复吟咏诗歌的最后一句,为什么是“含着泪”的?“爱和悲哀”又指什么? 10、这首诗的主旨是 。
    (三)金色花 ⑴偶尔看见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草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记得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情。 ⑵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 ⑶无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着阳光和空气。 ⑷可这也并没有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无不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强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活该有多好啊。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心。
    ⑸许久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⑹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作,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 ⑺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 ⑻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 ⑼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⑽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金黄色,十二片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稳,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⑾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⑿此刻,仙人掌骄傲地高擎着。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棒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全部心血。 ⒀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竞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
    ⒁可以想像,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在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 ⒂它并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⒃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11、根据⑷~⑺段内容,分别概括出开花前的“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一类花草的特点。 (1) 开花前仙人掌的特点: (2)海棠、月季、文竹一类花草的特点: 12、根据⑶~⒀段内容,概括出作者对仙人掌的感情所经历的四种变化。 → → → 13、作者在第⒀段中写道:“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请根据⑶~⒀段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l)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浅薄庸俗”? 14、文章采用了纵横对比的手法,纵观全文,分别概括出纵向和横向对比的内容。 (1)纵向对比为 和 的对比。 (2 ) 横向对比为 和 的对比。 15、本文是一篇状物寓理的散文,作者通过对“金色花”的描写,要揭示怎样的一个道理?(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第二十五课《世说新语》两则 (建议安排2课时)
    [学法导引]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课文所选的两篇是反映古人的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和亲情观念。《咏雪》叙述了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一事的始末,突出表现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暗示作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年方七岁的陈纪责备父友“无信、无礼”,表现了陈纪懂理识义的品质,聪颖机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其中敢于维护父亲尊严,更可以看出其父子亲情。 两文属文言文,文章短小,可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顺句子,读懂文意。反复诵读,品味故事的文化内涵,感受家庭温馨的氛围。学习文中运用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典题例析] 例题一: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 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解析:此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评价诗句的兴趣,做学习的主人,所以评价质量的好坏是次要的,关键在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如果同学间出现争议则更好。鉴于此,本题的答案便是开放的。
    参考答案:用“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而用“撒盐”喻好。 用“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可用来喻“飞雪”的喻体还有如:鹅毛、蒲公英子等。另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夏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