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太阳就要落下去”一段时间中,作者描绘了哪几种景物?请你一一举出。 解析:考查对景物对象的分析,要求列举全面、简洁。注意是“太阳就要落下去了”一段时间。 参考答案:空气、雾气、鲜红的光辉、影子。 3.选文最后一句话转入屋内的陈设,这样写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解析:本题旨在引导理解写景与抒情的关系,理解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自然之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和平的气氛,为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参考答案:使整个画面罩上一层温馨、祥和的色彩,表现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4.请你把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抄在下面。 答案: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读 山 张腾蛟 群群的山峦如部部丰厚的卷册。 迤逦复迤逦,连绵复连绵,在时间的长流中。 裸其奥义,隐其真髓,于大地之上。 我,乃是一个饥饿了很久的,读者。 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地读其苍茫,近近地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 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巉岩。读它们的容颜,读它们的生活,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读它们是用一种什么样子的步子走出了洪荒,读它们是以一种什么样子的姿态去承受亿万年的风风雨雨。然后,我也去读它们的威武,也去读它们的温顺。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寂寞,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蹲坐。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复杂的根须在它们的身边蛮横地盘缠。 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青翠,突现出这些丰厚卷册中的美丽的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着它们。 读那些嫩芽如何成长,如何茁壮,如何把一些枝丫交给了它们的子孙,然后,它们又如何回到泥土中。 读一条细长的根须,如何穿过一段泥土,然后在另外的一个石隙中钻出头来,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读一根瘦弱的树枝,如何自阴暗的一角伸出手来采摘阳光,然后去营养自己,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觅得一切。有一天,当我正在读那棵爬藤如何借着一株枯树而站了起来的时候,便骤然发现了那棵枯树的笑颜,我已经意会出来,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又有一天,当我正在读着另外的一滩浓绿时,发现一条蜿蜒的小径,非常自在地从我的身旁伸向了山巅,我想,谁是这条小径的母亲呢?谁会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山野中踩下了他的第一个步子?像这么一条瘦小的小径,为什么可以负荷得了那么多脚步的践踏呢? 这样的山野并不纯然是静谧的,可以读到唧唧喳喳的虫叫,也可以读到啁啁啾啾的鸟鸣。有时候,在一堆非常繁茂的草丛里,还可以发现昆虫世界中的小小的战争。 在读山的时候,也会读到一些偶发的事件。就像那年春天,当我正在初读一片新鲜的山林时,听到喊声自四面八方响了起来,并且,在喧嚣中还隐隐约约听到一些杀杀砍砍的声音,我便立刻攀登山巅,举目远眺!看到了,山脚下,一群群勇壮的嫩芽,正在追撵着一个败阵的冬天。 山是一部丰厚的卷册,怎样读也读不完它。读了巉岩再读山林,还有那挺耸的峰呢,还有那些深幽的谷呢。 我是一个读山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时候人家也会读我的,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地投向山林时。 5.(1)本文题为“读山”,实际上作者着重读出了“山”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限10字内。) (2)名为“读山”实际上是在读人,本文读出了哪些人格特质?(限20字内。) 解析:本题是考查对题目的解析,说出表面义和深层义。第(1)题可以从“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巉岩”“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青翠,突现出这些丰厚卷册中的美丽的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着它们”“可以读到唧唧喳喳的虫叫,也可以读到啁啁啾啾的鸟鸣”这些句子中找到答案。第(2)题人格特质可以从“读山”中得到启发。 参考答案:(1)巉岩、山林、虫鸟;(2)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直面人生、生命顽强等。 6.文章开篇写道:群群的山峦“裸其奥义,隐其真髓”。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奥义”和“真髓”分别指什么? 解析:理解词语在语段中的含义,是对文章主旨的初步理解。“奥义”的意思是“内容深刻的道理”,在这里指山所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真髓”的意思是“隐藏的本质”,这里指山所隐喻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①山所体现的人生态度。②山所隐喻的人生哲理。 7.文中画横线的“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一句,有何含意?(限20字内。) 解析:本题要求从深层层面去理解,也就是从“人”的角度来分析含义。“枯树”代表老一辈,“爬藤”代表成长的新人。 参考答案:老一辈为成长的人而高兴,为互相扶助而幸福。 8.“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地投向山林时”,试推断和想象人家会怎样读“我”?(限30字内。) 解析:扣住“山林”扩展内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在丰富的世界里,读“我”的成长过程,读“我”的精神品质,读“我”的生活态度…… 深层探究 9.作者是怎样把草原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的?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解析:这两问其实可以合并为一个问题,就是本文语言的特点。分析时可以从修辞手法的使用、情景交融的角度进行。 参考答案:(1)形象而准确的描写。如:成熟的黑麦“黄灿灿的”。“拨开濡湿的树枝,夜里蕴蓄着的一股暖气立刻向你袭来。”“泉水上面,一棵橡树贪婪地伸开它那掌形的枝叶;银色的大水泡摇摇摆摆地从长满细致柔滑的青苔的水底升起。”“树木、丛林和高高的干草垛,都投下长长的影子……” (2)修辞的恰当运用。拟人:“一棵橡树贪婪地伸开它那掌形的枝叶。”比喻:“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遮掩了半个天空。”“附近的空气似乎特别清澈,像玻璃一样。” (3)口语化的语言。如:“然而这是什么呀?”“赶快跑!”“我的天啊”“这是什么,火灾吗?” (4)寓情于景。文章处处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及作者对生活的喜悦之情,情感真挚,意境优美。 中考链接 10.(2010湖南株洲中考,11)根据提供的语境,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人生如同山中的树,生于南坡,阳光充足,_________,可谓顺境;生于,_____,_____土壤贫瘠,可谓________。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背景,但可以选择生活态度。 解析:根据句式和内容的特点续写,要求结构一致。注意上下文的提示,分号前后对应的词意思应相反。 答案示例:土壤肥沃 北坡 风雪交加 逆境 11.(2010四川自贡毕业考试,28)下面这段文字中的画线处有三处毛病,请按要求答题。 ①为什么人类对火星始终充满向往?因为就目前的观测情况看,②火星是最有可能成为人类第二家园。尽管火星上的温度是零下200℃。③但从所有太阳系的行星中,火星的环境是与地球最相像的。火星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一半,那里还有相当于地球上三分之一的重力和百分之一的大气浓度。④有人估算,人类登上火星需要600亿美元的资金,甚至更多。最主要的是,探测器已经发现了在火星冰冻的极点和地表下有水存在。 A.用词不当的一处是______(填序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意思表达不完整的一处是______(填序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与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不一致的一处是______(填序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③ “从”改为“在”。B.② 加上“的”或“的地方(的星球,的行星)”或去掉“是”。C.④ 删去这个句子。 自我盘点 我认为本章的主要内容可分为这几个方面: 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我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 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我的心情是这样的: 在学习本章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 在学习本章后,我记住并能应用的知识是: 我将这样来弥补自己在本章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