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请把本段的中心句抄录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18.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 、触觉等多个角度来描写了百草园中的景物。语句“光滑的石井栏”就是从其中的 角度来描写的。(2分) 19.这段文字叙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四件趣事,即翻断砖、按斑蝥、 、 。(2分) 20.对这段的理解分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节选语段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B节选语段,层次井然。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动物写到植物,局部是从植物写到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C本文善于联想。作者写何首乌根而联想到成仙,这些必要的联想,使文章放得开,富有情趣,又收得拢,为表现中心服务,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D节选语段的写景,合乎儿童心理。例如,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内心的羡慕之意。 (四)阅读现代文,回答所提问题。(每小题2分,共8分)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节选自《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1.关于这段选文,结构层次划分最为合理的是( )(2分)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22.请分析文中划线的句子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3.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都“做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1) ;(2)完成著作《楚辞校补》;(3) 24.请根据相关描写,分析人物形象。(2分) (1)“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等这些细节,刻画出闻一多先生 。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 。 三、作文(40分) 半命题作文:我心中的 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名和人名等信息。 参考答案 1.D 2.A 3.C 4.C 5.示例一:请别再让我们母亲河伤心流泪。 (比喻、拟人) 示例二:黄河,祖国的摇篮;我们,黄河的卫士。 (比喻、对偶) 6.B 7.(1)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2)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3) 一切都是瞬息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4) 双袖龙钟泪不干 (5) 此夜曲中闻折柳 (6) 影入平羌江水流 (7) 明月来相照 (8)鸟向檐上飞 8. (1)有余 (2)外城 (3)穿 (4)通“贴”。 9. ① 木兰还朝辞官 ② 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10.(1)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郎。 (2)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11. C 12.D 13.(1)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2)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去当(或“成为”)博士(或“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14.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15.《资治通鉴》 编年体 吕蒙就学 16. 刮目相待(看) 指另眼看待,用新眼光看人 17.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18. 味觉 触觉 19. 拔何首乌 摘覆盆子 20.B 21.A 2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闻一多力求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23.(1)完成著作《唐诗杂论》 (3)完成著作《古典新义》 24.刻苦治学的精神 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相关推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