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历史 > 试题库 > 月考 >

初一年级历史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检测试题(6)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2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①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②"烈士"指什么?
    ③"壮心"在这里指什么?
    ④作者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如此的作为?
    22.材料一:“北魏长期大规模民族征战的不断取胜形成了北魏贵族集团的民族优越感和歧视其他民族的心态,因而在遭到其他民族反抗;出于政治、经济利益和民族差异的原因,鲜卑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处处压制汉族地主势力”
    材料二:“官吏为维持奢侈生活而大量贪污与残酷搜括,政府也常向农民调发额外的绢、帛、粮食等。农民所受惨重剥削,农民起义不断”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矛盾?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矛盾?
    ②为什么要解决这些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你能否举些例子?
    三、问答题(20分)
    23.有人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四分五裂,社会经济停滞,科技文化发展缓慢,因此,这一段历史是不足道。”请用史实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探索训练(C)]
    1.“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是我们在电影里、小说中常听到、看到的一句话。但你知道其他三十五计么?
    ①请你填写完整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第二计围魏__
    第三计借刀杀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
    第五计趁火打劫 第六计声东__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 第八计暗渡__
    第九计隔岸__ 第十计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__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擒贼__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混水__
    第二十一计金蝉__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假道代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偷梁__ 第二十六计指桑__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___
    ②以上计谋中你学过并属于战国时代的是___
    ③你最喜欢哪个计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 结合图示(见下).想一想可以从哪里寻找历史?如果你找到了寻找历史的途径,请按例子的样式,在黑框中写出途径名,并用直线与主题框连起来,看谁寻找的途径多。如果黑框不够用,请你自己来画框。
    3.阅读下面一些关于诸葛亮的材料: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连年动众,才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也”、“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陈寿《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南阳武侯祠联)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题诸葛亮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用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四川成都武侯词名联)
    《三国演义》“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鲁迅)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写一则关于诸葛亮的历史小论文。
    4.歇后语觅人
    歇后语是大家熟悉的、形象而幽默的语言。在构成歇后语的多种方式中,有的取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请在下列歇后语的空白处,填上一位历史人物。
    ① 点烽火台——一笑值千金
    ② 的老马——迷途知返
    ③ 游列国——尽是礼
    ④ 论军事——纸上谈兵
    ⑤ 刺秦王——图穷匕现
    ⑥ 舞剑——意在沛公
    ⑦ 点兵——多多益善
    ⑧ 行医——名不虚传
    ⑨ 转胎——疑心重
    ⑩ 进京——不怀好意
    ⑾ 遇孔明——如鱼得水
    ⑿ 用兵——出奇制胜
    ⒀ 穿针——粗中有细
    ⒁ 出兵——回回胜
    ⒂属 的——不服老
    ⒃ 当知县——大材小用
    ⒄ 杀关公——嫁祸于人
    ⒅ 打黄盖——两厢情愿
    ⒆ 服孔明——五体投地
    ⒇ 之心——路人皆知
    5.谚语大锅饭(填“饱”)
    ①事理类的谚语,其实是揭示或总结某种客观规律,以推理、陈述等语气,让人们了解客观的事实、道理等,往往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三个臭皮匠,
    近朱者赤,
    不入虎穴,
    万事俱备,
    ②规戒类的谚语,其实是指在为人做事方面提出某些劝告或警告,有教育及劝勉意味,教导人们如何处世、反映世态人心、道德观及是非观等。
    明知山有虎,
    少壮不努力,
    智者千虑,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人无远虑,
    ③常识类的谚语,实指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常识的某个方面道理加以总结。这些谚语带有感情色彩,范围广泛,包括天文、节令、地理、衣食住行、动植物等生活知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病来如山倒,
    冰冻三尺,
    水往低处流,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质量调研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开卷考试。
    题型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一、选一选(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填入相应的序号下。)
    1.朝代接龙——将下列朝代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春秋 ②西周 ③夏 ④商 ⑤西汉 ⑥三国
    ⑦战国 ⑧西晋 ⑨南北朝 ⑩秦 ⑾东汉 ⑿东晋
    A.③④①⑦②⑩⑤⑾⑿⑥⑧⑨ B、 ③④①⑦⑤⑾⑩⑥⑨②⑧⑿
    C.③④②①⑦⑩⑤⑾⑥⑧⑿⑨ D、 ③④②①⑦⑩⑤⑾⑧⑿⑥⑨
    2.下列成语与相关的历史事件相对不正确的是( )
    A.千藕其耘—西汉时大量的奴隶被集中在贵族的田地里劳动
    B.钻木取火—相传燧人氏用人工方法生火
    C.朝秦暮楚—战国七雄为了各自利益时而“合纵”时而“连横”
    D.闻鸡起舞—祖逖立志北伐,起早练剑
    3.初一小明想了解一下秦朝的历史,他应该看下列哪本书( )
    A.《春秋》 B、 《左传》 C、 《汉书》 D、 《史记》
    4.走进山顶洞—以第一人称描述山顶洞人的生活或劳动情境不正确的是( )
    A.我发现鱼骨,说明他们会捕捉水生动物
    B.我发现洞壁上画了他们狩猎的彩图
    C.我发现他们的石珠等装饰品,说明他们产生爱美的意识
    D.我发现很厚的灰烬堆,说明他们能够取火
    5.“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是我国民间的一句俗语。皇帝更喜欢他的长子原因是( )
    A.长子年纪大学问多,将来能治理国家
    B.长子比他的弟弟们更得皇帝的宠爱
    C.西周开始的分封制决定天子的长子是王位最主要的继承人
    D.长子能以德服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6.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
    A.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 B、 各国进行变法运动
    C、 铁器牛耕普遍使用 D、 社会生产力提高
    7.我国历史上“卧薪尝胆”的典故,讲的是哪位君王的故事(  )
    A、 楚庄王 B、晋文公 C、吴王阖闾 D、越王勾践
    8.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的____,它的复制品已在2001年被联合国永久收藏,复制品被命名为“中华世纪鼎”。 ( )
    A、大盂铜鼎 B、 楚国王子午鼎 C、 司母戊大方鼎 D、 四羊方尊
    9.战国时期由晋国分裂而来的国家是: ( )
    ①燕国 ②赵国 ③楚国 ④魏国 ⑤韩国
    A、①② B、②④⑤ C、③④ D、③④⑤
    10.闻名世界的都江堰位于: ( )
    A、黄河流域 B、岷江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11.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是:( )
    A、水稻、小麦 B、水稻、粟 C、水稻、玉米 D、粟、玉米
    12.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南方统治者施行仁政 D、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
    13.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秦朝统一使用的标准文字是( )
    A.小篆 B、 大篆 C、隶书 D、 楷书
    15.下列地点不在丝绸之路上的是( )
    A.玉门关 B、 阳关 C、 函谷关 D、 葱岭
    16.下列属于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史实是( )
    ①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颁布“推恩令”
    ③中央设立司隶校尉 ④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
    A.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 D、 ②③④
    17.“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是谁说的?( )
    A.司马光 B、 司马迁 C、 陈寿 D、 曹操
    18.下列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的是( )
    ①编钟 ②“画圣”王羲之 ③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④兵马俑 ⑤石窟艺术
    A.②③④⑤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③⑤
    19.历史剧《唐太宗》在影视城拍摄,要在书房书架上摆上一些书,请你选择( )
    ①《论语》②《史记》③《齐民要术》④《水经注》⑤《资治通鉴》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20.在历史辩论会上。甲同学说:我们国家要用道家思想“以法治国”;乙同学说:不对,要用道家思想“无为而治”;丙同学说:不行,应用墨家思想“以礼治国”;丁同学说:还是用儒家思想“兼爱”人人互助治理国家。哪个学生引用思想不正确( )
    A.甲 乙 丙 B、 乙 丙 丁 C、 甲 丙 丁 D、 甲 乙 丙 丁
    21.下列有关“礼”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礼的原义是祭祀、天神的仪典
    B.礼仪教化是统治人民的手段,起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C.孔子所讲的“礼”要求人们约束自己,加强修养,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D.西周时期的“礼”与孔子所提倡的“礼”是相同的
    22.下列西晋后期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南方人经验丰富生产工具先进 B、 北方大量人口南下补充劳动力
    C.北方人带来生产工具和经验 D、 南方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23.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是( )
    A.《天工开物》 B、 《齐民要术》 C、 《神农本草经》 D、 《九章算术》
    24.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是:安阳、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和北京。其中西安是哪些朝代的都城( )
    A.商、东周、西晋 B、 商、西周、北魏
    C、 西周、秦、西汉 D、 秦、西汉、北魏
    25.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以下列举不属于“明智”的是( )
    A.历史角色扮演
    B、 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问题
    C、 站在现在,以自己好恶评价历史人物
    D.以历史名人为榜样,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二、辨析题:(12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三国时期,政局混乱,一些地方官吏和豪强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在军阀混战中,曹操脱颖而出,政治上,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均田令,增强了经济实力;军事上。200年,曹操打败袁术,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最终统一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接着,曹操挥师南下,企图一统全国。206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决战与官渡,曹操败走华容道,再也无力南下。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植废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曹魏”。有古人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曹操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用你的火眼金睛找出错误并改正
    例:错误:_三国时期_ 改正_东汉末年_
    ⑴错误: __ 改正__
    ⑵错误: __ 改正__
    ⑶错误: __ 改正__
    ⑷错误: __ 改正__
    ⑸错误: __ 改正__
    ⑹错误: __ 改正__
    ⑺错误: __ 改正__
    ⑻错误: __ 改正__
    三、材料解析题(12分)
    27、 阅读材料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资治通鉴》
    ⑴ 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哪位皇帝的历史事实?(2分)
    ⑵这位皇帝进行改革有哪些措施?(5分)
    ⑶有人认为他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改革加速国家民族衰亡。你同意么?为什么?你怎么评价他?(5分)
    四、问答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第28题12分,第29题14分,共计28分)
    28.有人说:“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不能不研究秦始皇;研究中国古代边疆史,不能不研究汉武帝。”你认为此话对么?请用史实来证明你的判断。
    29.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迄今为止,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意见认为他是千古一帝,功大于过;第二种意见认为他是暴君,过大于功;第三种意见认为他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历史人物。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一、课堂训练
    1、D 2、B 3、C 4、C 5、D 6、B 7、A 8、C 9、C 10、D
    二、课堂回顾
    1.配一配
    ①——A、E ②——B、E ③——C、D、F、G
    2. 问答题
    答案 对。中国原始社会的北京人能够使用工具劳动,已经是人了,他们会打造石器,制造木棒这些人类最早的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到了山顶洞人,懂得磨制石器、懂得钻孔、懂得人工取火。这样,在劳动过程中,他们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
    三、课堂延伸
    1、要点提示:
    一天中的劳动:妇女和儿童等采集果实,男子打渔,集体捕猎野兽,获取食物;
    一天中的学习:长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猎的本领和生活的经验;
    一天中的娱乐: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会,竞技比赛等;
    重要提示: 晚上一定要有专人负责看管火种;
    其它: 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
    2、喝过开水。根据: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一、课堂训练
    1、D 2、C 3、D 4、A 5、D 6、D 7、A 8、A 9、C 10、B
    二、课堂回顾
    1、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水稻和粟的出现会引发原始居民的生活发生变化表现在:
    原始居民可以不再靠打猎和渔业为生,而可以种植水稻或粟等农作物,生活所需食物可以有稳定来源;
    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再是游牧为主,而可以定居下来;
    粮食收获后需要储存,陶器等手工业就可以获得初步发展;
    三、课堂延伸
    1、要点提示:
    地理位置: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生活年代:距今约7000年前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会制作骨器;
    河姆渡居民的房屋结构是干栏式;
    河姆渡居民会挖掘和使用水井;
    河姆渡居民会制作陶器;
    2、(略)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课堂训练
    1、A 2、C 3、C 4、B 5、C 6、A 7、A 8、A 9、D 10、D
    二、课堂回顾
    口耳相传;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颛顼 、帝喾、尧、舜;氏族;国家;炎帝和黄帝;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疏导法;华夏民族
    三、课堂延伸
    1、禹 蚩尤
    2、(略)
    第4课 破解彩陶之谜
    一、课堂训练
    “人型陶罐”的造型优美,这是一个美丽清秀的小女孩儿,从小女孩儿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她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人型陶罐”可以装水,人型背部的小口可以灌水,小女孩儿的嘴巴用于出水。
    “小口尖底瓶”造型奇特,瓶身两侧的小环好似人的两只耳朵,瓶口好似帽子,几何形的图案好似人的头发,再看“她”尖尖的下巴,多像人的头部造型啊!“小口尖底瓶”可以用于从河中取水,瓶身两侧的小环可以系上绳子,便于提取。“小口尖底瓶”防入水中时,会发生奇妙的现象:瓶口会微微下沉,水会缓缓流入瓶口,再过一会儿,瓶底下沉,当瓶身垂直于水中时,“小口尖底瓶”就已经灌满了,用绳于提出水面后,就可以背在身上,带回住地。
    “人面鱼纹彩陶盆”可以用于盛食物、水或种子,这件陶器精彩之处是盆内的花纹,这是一些神秘的图案,盆内的图案都由几何图形构成,是否那个时期人们已经形成了原始的数学思想;盆中的图案又都与鱼有关,可以说明当时的这个部落的与打鱼有关,人们企盼能够有丰富的鱼作为食物。如果学生能够答出鱼是这个部落所敬仰的神也对。
    “舞蹈纹彩陶盆”可以用于储存食物、水或种子,这件陶器最精彩的是盆内的花纹,这是五个跳舞的小人,他们的舞姿多么协调一致,如同我们今天伴随着音乐跳着的集体舞。看来他们正在欢庆丰收,正在祁盼下一年也能够风调雨顺,使他们过上幸福生活。
    二、课堂回顾
    1、陶器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形成而逐渐发明的。一方面收获的粮食多了,需要储存,另一方面植物的种子也需要保存至来年。定居生活使人们要有生活炊具。
    2、红彩可能是用赭石、赤铁粉矿作颜料;黑色可能是在赭石中加入含锰的其它原料混合而成,或者用一种既含锰又含铁的矿物作颜料;
    三、课堂延伸
    (略)
    [ 单元综合测试(B)]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选一选
    1、C 2、D 3、D 4、D 5、B 6、B 7、C 8、C 9、C 10、B
    11、C 12、C 13、D 14、A 15、D 16、D 17、D 18、A 19、D 20、C
    二、材料分析
    1.氏族社会时期;半坡聚落居民,河姆渡聚落居民;意义: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2.
    ( 1)材料一反映了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的状况。材料二描述了阶级社会产生后“天下为家”和王位世袭的社会现象。 (2)禅让制。
    (3)世袭制。 (4)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
    三、问答题
    1.提示:
    (1)解决问题,处理矛盾要灵活地变换思维角度,不能抱着老一套的做法死死不变。
    (2)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时代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平时学习要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
    (3)做任何事都应有一种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只要确定了目标,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应一往无前。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4)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不去保护,最终是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人类与环境应和谐地相处,做到可持续发展。那么,作为每一位炎黄子孙,应树立环保意识,尽自己的一份力,去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 5)(只要说出其中一种意思就可得满分,其他合理的、有意义的说法也可酌情得分。)
    2.研究方法:观察法、资料收集法、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成果要有资料、有结论。
    [探究训练(C)]
    1.提示: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联系一起,他们的工具使用火,或装饰自己联系。
    2.答:先从地表向下挖出一个方形或圆形的穴坑,在穴坑中埋设立柱,然后沿坑壁用树枝捆绑成围墙,内外抹上草泥,最后架设屋顶,屋内平整,中间灶坑,睡觉地方高于地面。过着定居生活。
    3.(略)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一、课堂训练
    1、B 2、C 3、B 4、C 5、C 6、D 7、B 8、D 9、A 10、A
    二、课堂回顾
    1.尧舜禹时期;夏朝时期;提示:天下为公,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2.[答案要点]禹的儿子启用武力继承了父亲禹的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标志。从此以后,世袭制在我国历史上沿袭了将近四千年
    三、课堂延伸
    提示;愿意,因为自己有了封地,对封国有统治权力和权力等级,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如果我的封地经济文化实力增强,人们安居乐业,我的政治地位必然要获得提高,所以我不听从,但可以“尊王攘夷”,开展对外活动,提高自己的大国地位。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一、课堂训练
    1、C 2、C 3、D 4、B 5、C 6、A 7、A 8、D 9、B 10、B
    二、课堂回顾
    1.周王室施行分封制,打破了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自然存在的状态,授土授民,用新的统治者取代了原有的氏族部落首领,加强了周王室对占领区的控制。但是,实施分封制最大的弊端就是:由于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影响,诸侯国的经济实力很有可能超过王室,大夫采邑的经济实力很有可能超过诸侯。诸侯强,就不可能听命于王室;大夫强就不可能听命于诸侯。这就造成了政治分裂、战乱频仍的局面。
    现在我们实行中央领导下的行政区划制度,中央统一领导,稳固统治。
    2.①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商朝的"人殉"和"人祭"。②奴隶过着悲惨的生活。他们赤身裸体地在烈日下从事农业劳动。夜里,奴隶主用木枷把奴隶的双手锁起来。每次祭祀祖先,奴隶主都要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做殉葬品。
    三、课堂延伸
    1.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孔子的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制度,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孔子儒家的这套“仁学”理论虽不能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部问题,但它作为一种建立在道德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准则,能使人们和谐相处无疑有其一定的意义。
    2.提示:嫡长子继承制度。
    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课堂训练
    1、C 2、A 3、B 4、B 5、C 6、B 7、D 8、A 9、C 10、D
    二、课堂回顾
    1.①春秋。②管仲帮助齐桓公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③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首先称霸。
    2.问鼎中原 ; 合纵连横 ;远交近攻 ;朝秦暮楚 ;纵横捭阖
    3.(略)
    三、课堂延伸
    1.钻木取火;千藕其耘;问鼎中原;朝秦暮楚
    2.提示:选用好的人才辅佐;开垦土地,提高生产效率;利用本地自然优势发展经济;开展外交活动;强化自己的军队。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一、课堂训练
    1、B 2、A 3、C 4、D 5、D 6、A 7、B 8、B 9、A 10、D
    二、课堂回顾
    1.战国时期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是:①由于各国的变法改革,新的封建制度代替了腐朽的奴隶制,农民地位有所提高,劳动积极性大大增强,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②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③农业生产技术上的进步,如农民重视使用肥料,注意选种、因地制宜和适时耕种。④各国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普遍兴修了水利工程,使农田灌溉有保障,如秦国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造福人类两千多年。
    2.参考:
    变法主要目的:变法强国。治理国家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用不着去学习古代。从前商汤周武王没有按照古法办事,却都打下天下。夏桀和商纣没有改革旧法,却亡掉国家。“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三、课堂延伸。
    1.(略)
    2.商鞅变法的意义: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对商鞅恨之入骨,惨遭车裂。说明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商鞅为现实抱负不怕牺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课堂训练
    1、C 2、B 3、D 4、A 5、C
    二、课堂回顾
    司母戊鼎,商
    三、课堂延伸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象形文字,反映商朝时期卜辞文化的流行,反映商王的活动人民的活动。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一、课堂训练
    1、C 2、B 3、A 4、B 5、D 6、B 7、A 8、B 9、C 10、C
    二、课堂回顾
    1.提示:做学问要老老实实。
    2.仁的学说,爱人,为政以德;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言论收在《孟子》中;
    著《庄子》;兼爱、非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课堂延伸
    (略)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一、课堂训练
    1、都江堰;母戊大方鼎 2、 李冰 3、编钟 4、C 5、(略)
    二、课堂回顾
    1.①这个水利工程的名称是都江堰。
    ②它是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
    ③江中修建“分水鱼嘴”,使江水从两边分流。东边的内江用于灌溉,西边的外江用于分洪。“飞沙堰”是都江堰泄洪排沙设施,夏季雨水大时,内江的水可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障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内江的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用来灌溉农田。
    ④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灌溉土地上千万亩,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所以都江堰会在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课堂延伸
    1、意译:水旱情况依据人的意志为转移,农业生产情况较好,当地人生活有保障,无饥饿、灾荒等现象,所以当时的人称此处为“天府之国”。
    2、四川
    3、因为当地农业生产有保障,人们生活比较富裕,就象天上的神仙们居住的天堂一样。
    第12课 了解身边的“历史”
    一、课堂训练
    (略)
    二、课堂回顾
    1、调查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调查前要确定目的、制定计划、规定范围、选择对象。调查探究中,要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探究对象的资料,进而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
    问卷法、访谈法、列表法、上网查找资料等。
    2、文字形式、图表、数据、符号、音像资料、电脑课件等。
    三、课堂延伸
    (略)
    [ 单元综合测试(B)]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一、选择题
    1、B 2、C 3、D 4、B 5、C 6、C 7、C 8、A 9、D 10、D
    11、B 12、C 13、C 14、D 15、D 16、C 17、B 18、C 19、C 20、B
    二、材料分析:
    1. (1)人工取火:使用天然火。(2)磨得光光的石锅做饭: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3)黑陶:彩陶。(4)干栏式:河姆度聚落才是干栏式的。(5)千耦其耘:个体农耕。(6)夏朝:商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