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修建—宝瓶口:引水工程(分流灌溉);分水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 维修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 水害因为人类的作用变为水利,我们要保护环境和自然,为人类造福。 期中质量调研 一、选一选 1、C 2、C 3、B 4、D 5、C 6、C 7、A 8、B 9、C 10、D 11、B 12、C 13、C 14、C 15、C 16、C 17、A 18、C 19、B 20、A 21、D 22、D 23、D 24、C 25、D 二、 辨析题: 26.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老老实实;温故而知新 B、参考:要爱人,广泛理解体贴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勿施于人。 三、材料解析题 27.参考:(1)春秋晚期 孔子 《论语》 (2)A、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B、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C、他教育学生要谦虚好学。 (3)儒家学派。 四、问答题 28、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学派、代表有: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 29.(1)根据时代变化、时代需要进行改革、变法的思想。(2)进行变法运动。主要措施:废除原来土地的疆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3)通过变法,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度,建立起了封建制度。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逐渐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D 2、B 3、B 4、C 5、A 6、D 7、C 8、C 9、B 10、C 二、课堂回顾 1.公元前209年,蕲县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标志着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不对,暴政;对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应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正确区分。秦末农民战争的过程,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陈胜、吴广领导,从蕲县大泽乡起义到失败,为时半年。第二阶段是项羽、刘邦领导农民军推翻了秦王朝,历时两年半,此时的战争性质应属于农民战争范畴。秦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皇位,进行了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同时项羽、刘邦已不是起义领袖,他们的身份分别是“西楚霸王”和“汉王”,所以,楚汉战争是区别于农民战争的另一场战争,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 2.条件:①战国以来,随着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政治上的分裂状态阻碍了社会发展,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②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不断兼并邻国土地。③秦王通过十年兼并战争,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策略对头是关键因素。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 课堂延伸 1.难得“谜”糊——谜语四则 陈胜,吴广,项羽,刘邦 2.歌词对对碰:①《霸王别姬》反映了项羽作战骁勇,武力超群,英雄盖世,却不善于用人,以至在政治上屡屡失策,项羽对虞姬从一而终,以此可见其有情。(附其他评价1杜牧(题乌江亭)诗胜败乃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2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②《大风歌》首句气象不凡,暗喻当时的时代风云,为全篇交待了背景。后句是说刘邦自己平息叛乱后荣归故里,掩饰不住的是一派得意之情。最后一句却表达了深沉的忧虑和激切的希望:大计初定,急需有志有识、有勇有谋之士效忠刘氏王朝、安定四方。这首歌正抒发了他作为一个帝王的雄图伟略和不可一世的英雄气慨。 第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课堂同步练习(A)] 一 课堂训练 1、D 2、B 3、C 4、D 5、A 6、C 7、D 8、B 9、A 10、C 二、课堂回顾 1、公元260—公元前260;巨鹿—长平;公元前230—公元前221;赵、魏、韩—韩赵魏;宰相—丞相;上级—皇帝或朝廷直接;没有—去掉 2、①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统一全国。结束长期以来诸侯称雄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②秦始皇在全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规定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有至高无上权力;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别掌管政事、监察、军事的事务,他们由皇帝任免绝对服从皇帝命令;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对人民的统治,促进各族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③派大将蒙恬攻打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修城设县,安定人民生活,充实边防。为阻止匈奴南下,修筑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统一南方,促进当地生产事业发展。总之他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三、 课堂延伸 答案提示:你的回答必须符合当时历史实际,不以自己好恶评断。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课堂同步练习(A)] 三、课堂训练 1、D 2、A 3、C 4、B 5、A(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教师一定要讲清主观与客观的区别。客观原因是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原因。选项B、C、D都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主观原因。)6、B 7、A 8、C 9、C 10 、D 二、课堂回顾 1、材料分析题 参考:①共同点,比如封国大多是由统治者的亲属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甚至成为国中之国,最后都酿成了叛乱②不同点,由于周王室统治末期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力衰落,无力控制封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而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采取有力措施,对王国的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2、 问答题 参考答案:第一、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第二、要对历史人物的功和过进行全面的分析,切忌绝对化,任何绝对肯定或否定都不能作出正确 的论断。第三、要对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一些重要人物的事例很多,散布在许多课目当中,要细心寻找。第四、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先要叙述史实依据,然后得出结论,做到有理有据。第五、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从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促进还是阻碍,或个人品质是优是劣来进行评价。 三 课堂延伸 1.「要成非常之功,必用非常之人」——汉武帝 文章耀千古:司马迁、董仲舒 武功吞山河:霍去病、卫青 气节留青史:张骞、苏武 2.近有学者评道:浅析:可见武帝的武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事实上,除了北伐匈奴互有胜负以外,武帝南定两越、平西南夷,东讨朝鲜,皆有拓土之功,终其一朝,共新建了二十四个郡,五个属国。此外,武帝还先后打败楼兰、车师和大苑国,立威于西域,使丝绸之路得以畅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中国的商品和技术,通过西域,甚至远达大秦(罗马帝国)及欧洲各地。 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B 2、D 3、C 4、C 5、D 6、C 7、B 8、D 9、A 10、A 二、课堂回顾 1. 欧亚大陆;干燥;稀少;帕米尔高原;沙漠和戈壁;丝织品;冶铁;凿井;造纸;佛教;舞蹈;雕塑 2、 张骞一行百余人初使西域,本想与受匈奴所迫、西迁到妫水的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但张骞行至河西,即被匈奴发现,扣于单于的王庭,转眼十年。一日,张骞等乘匈奴不备,盗马西逃,赖猎兽充饥,数月后抵大宛,得大宛王善待,转送康居再至大月氏。可惜大月氏已安于妫水的丰饶,无心再战匈奴。张骞见游说无效,遂踏归途。回程虽改走南道,仍避不开匈奴兵,再被扣,两年后趁单于内乱方逃返。经悠悠十三载重回长安,使团就只剩下二人。 三、 课堂延伸 成语:“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 这反映了东汉时代政府对待边远地区人民采取怀柔宽松的政策。 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A 2、A 3、D 4、C 5、C 6、B 7、B 8、B 9、B 10、D 二、课堂回顾 1.东汉;周秦到汉代;记载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还总结出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的形成。 2.(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2)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3)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三 课堂延伸 1、据研究古代造纸术的学者潘吉星先生所作的模拟实验,汉代的造纸技术基本工序如下:浸润麻料→ 切碎→ 洗涤→ 草木灰水浸料→ 蒸煮→ 洗涤→ 舂捣→ 洗涤→ 配浆液并搅拌→ 抄造→ 晒纸→ 揭纸。 2、汉代造纸的原料:主要是麻纤维,其 次是木本韧皮纤维。蔡伦采用的造纸原料为麻头、破布和鱼网,是旧麻料,而新增的原料为树皮,据魏博士董巴《大汉舆服志》:「东京(洛阳)有蔡侯纸,即伦也。用故麻名麻纸,木皮名谷纸,用故鱼网名网纸也。」谷即楮,谷纸即楮皮纸。龟甲、兽骨、玉石、金属、竹木、缣帛等作为书写材料 3、造纸过程:洗料→切料→洗料→烧制草木灰→材料加草木灰一起蒸煮→捣料→打槽→抄造→晒纸 Step 1把原料用水清洗,然后切碎,再用水清洗 说明:这个程序的目的是要洗去麻料上的污泥、粗砂、尘土及其它物质,如羽毛、木屑、金属物、皮革等。 Step 2把洗净的原料和已经烧制好的草木灰一起蒸煮 说明:这是一个化学处理过程,目的是要使麻料脱色、除去杂质、使纤维纯化。由于经过蒸煮的草木灰呈碱性,具有腐蚀性,可使麻料腐化,便于舂捣。 Step 3用清水洗涤,然后舂捣,再洗涤说明:舂捣的目的是要使纤维变短,分散成细纤维,方便抄成紧密的纸。 Step 4放入长方形的水槽中,加入清水,制成纸浆不断搅拌说明:这个工序是产生适当稠度的悬浮液,即纸浆。太稀或太稠的纸浆都会影响纸的质素。用棍搅拌叫打槽,目的是使纤维分散并漂浮,方便抄造纸张。 Step 5用抄纸器在木槽中抄纸说明:抄纸又叫捞纸,这个工序最讲求技巧,技巧纯熟的纸工抄造的纸一般都厚度均匀,纤维平均散布。抄纸器为木制长方形的框架,有类似筛子功能的罗面或竹帘置于框架之内。 Step 6日光晒干,然后揭纸说明:汉代时,抄纸器还不太先进,因此每个抄纸器只能抄一张纸,待纸张干了才从框架上揭下来。这种古老的抄纸模式不一定能抄出平滑的纸,因此要使纸张平滑,便于书写,就要采用砑光这项加工工序,利用细滑石面在纸上面进行砑光。 第18课 昌盛的文化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D 2、D 3、B 4、C 5、C 6、B 7、B 8、A 9、C 10、C 二、课堂回顾 1.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由于它要求人们忍受现实的一切苦难,去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所以它受到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很快便流传开来。而道教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于东汉时期形成。由于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迎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所以也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扶持。宗教思想的广泛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科学技术已高度发达的今天,封建迷信的残余思想和邪教活动还未彻底消除,它们所造成的害人害己的人间悲剧时有发生。所以,科学和迷信、邪说的斗争还将长期继续下去。我们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学生,要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思想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在现实生活中,遇事不盲从,不迷信,要尊重知识,尊重事实。在迷信活动面前,我们要高举“科学”的大旗,坚决同各种封建迷信残余思想作斗争,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主义的高素质人才。 2、(1)诊断:错了。应该看孙武的《孙子兵法》。(如果学生答“《史记》是历史著作,而不是军事著作”,也可以。) (2)诊断:错了。佛教不是起源于中国,而是起源于古代印度。(3)诊断:错了。其中的曹操不是三国时代的人物,他是东汉末年人物。(4)诊断:错了。洛阳没有云冈石窟,而是龙门石窟。 三、课堂延伸 游戏天地:神仙崇拜(八仙玉皇大帝黄大仙) 佛教崇拜(济公释迦牟尼观音) 冥司神灵崇拜(阎罗王判官) 生活神崇拜(门神火神厕神) 行业神崇拜(神农黄道婆鲁班) 婚姻生育神崇拜(牛郎织女月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