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有天然生成和人工培育之别。天然生成的珍珠最初是由于河蚌的外套膜受到诸如寄生虫、进入的沙粒等异物的刺激,受刺激的上皮细胞就以异物为中心,陷入外套膜的内部组织中,即将异物包了起来。陷入部分的外套膜上皮细胞能进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珍珠囊细胞分泌珍珠质,一层又一层地把异物包被起来就形成了珍珠。这就是天然珍珠形成的原因。 人工养殖的珍珠是根据天然珍珠形成的原理,用人工的方法,从河蚌外套膜产剪下一小片外表皮或用沙粒等,植入到其它河蚌外套膜的内部组织中,也会形成珍珠囊。养殖一定的时期后,产生了珍珠。 第十一节 人类对动物的利用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了人类对动物的利用和保护两个问题。对这两问题的阐述,实际上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问题。一方面,人类要利用动物,从动物身上获得人类所需的资源;另一方面,从生态保护的角度,也是从人类自身的角度出发,我们又要保护动物,使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本节教材简明易懂,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动物利用方面的知识也有一定的积累。因此,本节课宜结合乡土教材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由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人类对动物的利用。利用图片、录像资料对我国的珍稀动物资源进行介绍,以便使学生对我国的珍稀动物有个直观的了解。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保护动物资源的意义。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人类对饲养动物的利用。 2.了解动物的驯化,了解我国的珍稀动物。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当地特产饲养动物的介绍,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对我国珍稀动物资源的介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人类对动物的利用。 2.教学难点:人类对动物的利用。 三、教学准备 各种珍稀动物的图片、投影、录像等。 四、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动物的一些知识。我们了解动物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动物。其实动物与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早在原始社会,随着狩猎工具的改进,捕获的动物有了过剩,就把它们圈养起来,在圈养的过程中,这些动物就被驯化了,成为今天的家畜、家禽。现在,这样的饲养动物越来越多。你能举出几种跟人类生活有关的饲养动物吗?(可以看书后回答) (一)列举已被利用的饲养动物 狗、马、牛、狐、水貂、鸡、鸭、鱼、对虾、海参、牛蛙、鳖、梅花鹿、麝鼠、河蚌、蚂蚁、家蚕、骆驼、兔、羊…… 在列举了各种已被人类利用的动物以后,要求学生在每种被列举的动物旁边写出其用途。 (二)根据用途对上述动物进行分类 要求学生根据列举动物的用途不同进行分类。把具有相同用途的动物写在一起。该过程可以由学生在自己的纸上完成,也可以由学生上台板演,或两者同时进行。最后在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分类结果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出人类对动物四方面的利用。 1.利用动物作为动力。如:马、牛、狗、骆驼等。 2.为人类提供衣着材料。如:狐、水貂、家蚕、兔、羊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