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背景下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河北 赵湘平 近代化是指中国人民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史学界普遍认为,中国近代化历程是从经济的工业化到政治的法制化、民主化,再到思想的人性化、科学化三个层面全面启动,并逐步深入展开的。而工业化是近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通常是指机器大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取得优势地位,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急促而悲壮,追求近代化的进程一刻也未曾停留。 ![]() ![]()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冲击了封建制度。在多种历史因素的作用下,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1895—1913年以工业化为主体的中国民族工业有了长足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厮杀,无暇东顾,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黄金时期”,一直持续到1923年前后。在此期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还有缫丝、卷烟、榨油、火柴、食品加工等轻工业都有很大幅度的发展。采煤、冶金、水泥等重工业方面也出现了比较大的民族企业,但是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国民政府建立以后,从金融和重工业两个方面入手逐步建立起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全面统制,民营企业受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越来越严重,发展的空间日渐狭窄,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萧条之路。 日本在侵华时期掠夺中国资源,统治中国经济,占领区的所有的工业都受到严重摧残。抗战结束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加紧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民族资本又受到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压制,加上内战的爆发,民营企业发展的生机又遭到扼杀,工业产值大幅度下降,工商业大量倒闭破产,1948年8月实行金圆券改革,更使民营企业陷入了山穷水尽的绝境。 ![]() 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1953年党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 “一化、三改造”的方针,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工业化进程正式启动。我国以苏联的援助下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一万多个,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作者简介:赵湘平,河北省冀州市第四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