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空许诺 两千年后成事实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6:11:31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字千金空许诺 两千年后成事实 马执斌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八年)的一天清晨,在秦国都城咸阳市门上,悬挂起数以千计的竹简木牍,上面密密麻麻写满篆字,旁边还有一个告示。告示上说:“现将秦丞相吕不韦集门下宾客三千人的论著,凡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为《吕氏春秋》,公布于右。百日之内,延请诸侯、游士、天下人有能增损改易一字者,酬予千金。”在城楼露台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堆明晃晃金币,那就是所谓的“千金”。 这是一件亘古未有的新鲜事。人们奔走相告,议论纷纷。大家都像赶集一样,涌向咸阳城。咸阳市门前面像一锅开水,沸腾起来。黑压圧的一大片人,人头攒动。有的人一字一句地阅读《吕氏春秋》,也有的人在反复琢磨着告示的内容。就连目不识丁的人也瞪圆两只眼睛,望着那堆明晃晃的金币,馋涎欲滴。改动一字,获取千金,这巨大的诱惑,怎能不令人激动呢?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免浮想联翩,做起发财的美梦。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改动《吕氏春秋》一个字,便可获取千金是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但是,过了一天又一天,咸阳市门前面好奇的观众越来越少,连阅读《吕氏春秋》的人也逐渐散去,那堆明晃晃的“千金”,原封不动地摆在城楼露台上,没有谁能把它拿走。 那么,秦丞相吕不韦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要编辑《吕氏春秋》,又为什么悬赏千金求世人修改《吕氏春秋》,而世人为什么没人敢改《吕氏春秋》,难道这部书果真写得完美无瑕,达到一字不可易了吗?这一系列问题,请容我慢慢道来。 吕不韦生活在战国后期。他原本是阳翟(治所在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此人精明强干,风流倜傥,商海弄潮,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可当时社会把人分为四类,依次为士、农、工、商,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吕不韦并不甘心一辈子在商海弄潮,不管是雄心勃勃,还是野心勃勃,总想寻找机会闯进政坛,大显身手。 机遇总是眷顾有精神准备的人。这一年,吕不韦腰缠万贯来到车如流水马如龙的赵国都城邯郸。邯郸城里,宽阔的街道两旁绣楼深院鳞次栉比,里面断断续续地传出丝竹管弦之声。一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倚门而立,大胆地向这位装束入时的阔商人频送秋波。吕不韦刚在一家上等的驿馆住下来,就有身着拖地长裙的时髦女郎找上门来。这位花花公子对漂亮的女郎绝对来者不拒,并且时常主动去寻花问柳。别看他每天在粉面细腰、如花似玉的歌姬舞女中鬼混,可他并没有沉缅于眼前的享乐而忘却此行的目标──寻找奇货。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天,吕不韦终于发现了奇货。这是一笔天大的生意,必须尽快报告父亲,征得同意,赌一把。于是,他匆匆忙忙往家赶。 回到家里,吕不韦兴奋地告诉父亲:“我找到一笔天大的生意!” 他父亲急切地问:“什么生意?” 吕不韦故意卖关子,继续问:“春种秋收,脸朝黄土背对天,在田地上卖力气,忙活一年能得到几倍的利润?” “十倍。” “贩卖珍珠美玉能赢利几倍?” “百倍。” “那么,立主定国,买下一个能成为一国之主的奇货,究竟可以赚多少倍呢?” 听到儿子的这番话,吕老爷子吓得目瞪口呆,憋了半天,才从牙缝里迸出两字:“无数。” 这个“无数”,不知是指买奇货可赢利“无数”,还是指自己对这宗天大的生意,心中“无数”。吕老爷子两眼直愣愣地盯着儿子,期待着儿子亮出底牌。 吕不韦冲父亲神秘地一笑,说:“当今之世,脸朝黄土背对天,拼命耕田种地,到头来还不能吃得饱穿得暖。如果能买下一个可以成为国君的奇货,待到立主定国成功,不仅自己享受富贵荣华,而且可以给子孙后世带来幸福,这笔生意,我太想做了。”接着,他把自己的计划一五一十地讲给父亲听。 儿子的计划让吕老爷子瞠目结舌,他做过不少桩大生意,可是囤奇货立主定国这桩生意,甭说做,就连想也没想过。儿子的胆识和气魄,令他自叹不如。他不由地低声自语:“这真是‘青,出之蓝,而青于蓝’呀!” 吕不韦征得父亲的同意后,不辞劳苦,立即打点行装,离别家乡,风风火火地赶奔赵都城邯郸,去抢购奇货。那时候,秦、赵两国正交战。从阳翟到邯郸,一路上要穿过一道道秦军、赵军,乃至魏军的防线和阵地,然而,这一切困难都阻挡不住吕不韦。他必须尽快赶到邯郸,生怕眼看到手的奇货被别人抢去。 吕不韦眼中的奇货不是别的,而是眼下正在赵国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 所谓“质”,就是人质;指一方扣留另一方的重要人物,用以迫使另一方履行承诺或接受某些条件。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互相攻伐,很少讲信义,所以彼此之间猜忌加深,就用质来巩固盟约。做人质是一件十分危险的差使。因为各国君主为各自的利益往往不惜牺牲派出的人质,而背信弃义。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派出的人质就失去重要性,当时称为“抱空质”,沦为本国的替罪羊,被凌辱,甚至被杀戮。 公元前270年(秦昭王三十七年)秦军进攻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赵国名将赵奢率兵救援,次年大破秦军,迫使秦军暂时放弃攻赵,而把攻击目标对准魏国。那时候,秦国制订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为了攻击魏国,而拉拢赵国。于是,秦昭王派他的孙子异人到赵国为质。 这种倒霉的差使,为什么会落到公子异人身上呢? 原来,秦太子安国君柱有二十多个儿子。异人不是安国君的嫡长子。他的母亲夏姬又很不受宠爱。这样一个不受宠爱的姨太太所生的儿子,在众多的兄弟之间,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入赵为质的厄运降临在异人身上,是不足为怪的。 大约公元前265年,秦公子异人入赵为质,那年他才十四岁。异人为质的岁月,若是秦、赵两国关系友好,赵国自然将异人奉为上宾,可这时偏偏两国关系越来越紧张,就在异人来到赵国邯郸的当年,秦乘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新即位,因年幼由太后主政的机会,发兵攻赵,连下三城。这样一来,异人就成了赵国的阶下囚。 赵国把异人安置在城。城跟丛台遥遥相望。丛台是赵国王宫最美的地方,曾是赵武灵王检阅军队和观赏歌舞的场所。那里琼楼耸峙,瑶台垒列,天桥垂虹,雪洞迷离;奇花瑞草,错落其间,嘉木修竹,夹道成行;滏水东渐,清流潺湲,鱼鳖蝦蟹,沉浮自由。可城却是一个类似贫民窟的地方。异人住在低矮潮湿的陋室里,每日三餐都是粗蔬淡饭,出门闲逛只能用两条腿走路,车、马是没有的。赵国那些在战场上被秦军打败归来的将领,时常来呵叱、凌辱异人,借以出气。 异人从小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眼下的粗蔬淡饭让他实在难耐,而青春欲火更让他长夜难眠。这一天,他遥望着丛台,想像着轻歌曼舞的宫娥,情不自禁地取出箧中仅有的钱币,奔向酒楼。但在酒楼中,他只能躲在偏僻的角落自斟独饮,因为囊中羞涩,没法招舞姬歌伎陪伴饮酒。可他眼睛时不时地巴望着大堂中央为达官贵客伴酒的舞姬歌伎,感到格外凄凉。 异人绝对想不到,他的一举一动,早被坐在华堂豪饮的吕不韦摄入眼中。经多方打探,吕不韦把异人的身世、家庭、品性、处境,搞得一清二楚。凭借商海多年积累的经验,他意识到这位落魄公子的特殊价值,不由得脱口而出:“此奇货可居!” 中华民族的元典《易经》上有“泰”、“否”两卦。“泰”,是通达的意思;“否”是闭塞的意思。泰卦倒转,成为否卦,否卦倒转,成为泰卦,彼此是“综卦”,也称“反卦”或“倒卦”,泰极而否,否极泰来。它讲的是物极必反的道理。意思是说,通达到家了,就要走向反面,会闭塞,要倒霉;倒霉到家了,也要走向反面,会通达,要走运。然而,转化要有条件。异人拘留邯郸,穷困潦倒,回国无望,前景莫测,整天提心吊胆地活着,算是倒霉到家了。他能够交好运,变通达吗?他自己根本想不到。可偏偏在这时节骨眼上,他碰见吕不韦,命运由此改变,应了“否极泰来”的典故。 再说吕不韦长途跋涉、风尘仆仆地再次来到邯郸的时候,已经是公元前262年了。他在一个上等驿馆住下来,梳洗一番,就携带着贵重礼物,乘着豪华的马车,奔向城。马车在城一个低矮狭窄的门庭前面停下来。 吕不韦下了马车,上前拍门:“嘭、嘭、嘭……”。拍门声惊动了正在屋里无聊呆坐的异人,他急忙起身走出屋子去开门。门打开了,他见到的是一个衣冠楚楚的陌生人,有些诧异。 “我能光大您的门庭。”没等异人醒过神来,吕不韦就没头没脑、一语双关地抛出这么一句话。 异人笑了笑,说:“您还是先回去把自己家的门庭光大了,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他打心眼里不待见面前这个投机商人。 “看来您还不知道呀,我的门庭要等您的门庭光大之后才能光大。”吕不韦一点也不在乎异人的鄙视,继续说。 异人听出这位来客话里有话,立刻请吕不韦到屋里坐,准备详细询问来意。 来到屋里,寒暄之后,吕不韦便单刀直进切入主题:“您是秦国的贵公子,您的爷爷昭襄王年纪已老了,而您的父亲安国君是太子。”这些明摆着的事实,触动不了异人的心灵,异人纹丝不动地坐着,毫无反应。 接下去,吕不韦的一番话,深深地刺激了异人埋藏心底的隐秘,令异人五内俱焚,肝胆欲裂。“听说令尊安国君宠爱的并不是足下的母亲,而是华阳夫人。可华阳夫人却偏偏膝下无子。依照宗法制度,能立哪位姬妾生的儿子为嫡长子,恐怕要听华阳夫人的。因为她能左右安国君,对华阳夫人在枕头上说的话,安国君向来是言听计从的。”话说到这里,吕不韦故意停下来,给异人留下思想的空间。 母亲夏姬被父亲安国君抛弃的惨状,华阳夫人受宠得势、骄橫霸道的样子,一幕又一幕地呈现在他眼前,让他心如刀绞,疼痛难忍。他心里像明镜那样清楚,自己眼下的处境,跟生母夏姬的被弃和华阳夫人的得宠有直接关系。华阳夫人得宠,不只是她脸蛋长得漂亮,还跟她的家庭背景有关系。华阳夫人是华阳君的后人,华阳君则是秦昭襄王母亲宣太后娘家人。宣太后本是楚国人,名芈八子。她不是秦惠文王的正宫王后,只是个妃子。但是王后所生的武王早死,再没有子嗣,而芈八子生有三子:则、显、悝。则在众公子中年龄最大,按照立长不立幼的原则,继承了王位,就是秦昭襄王。因此,宣太后控制朝政几十年,直到异人入赵为质那年,她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人间。想到这里,异人又感到奇怪:眼前这位商人对秦国王室内部的事情怎么如此门清?他是怎么得到这些情况的?他哪里知道,搞政治投机跟搞经济投机一样,不弄清行情怎么下手?吕不韦为此可以说费尽心机搞调查。 不容异人再多想,吕不韦又说:“足下的兄弟有二十多位,而您居中,不是长子,且不受令尊青睐、器重。一旦您的爷爷昭襄王山陵崩塌,令尊安国君即位,那时您可无力同兄弟们争夺太子的地位了。” “您说得完全对。”异人一边点头,一边说:“那又有什么办法呢?” “办法当然有,就看您肯不肯干!”吕不韦见时机成熟,开始跟异人摊牌。 穷困潦倒的异人,不只一次地梦想翻身成龙,可醒来睁开眼,依旧囚居在蝸庐里。眼下,他似乎见到一丝希望,焉有不干之理。 “足下现在困在邯郸,穷光蛋一个,自然拿不出什么财物来献给家人或者结交豪杰吧!”精明的商人吕不韦故意这样说,而且并不需要对方回答,目的不过是为突出投资的重要性。 吕不韦所说是事实,异人无话可说,静静地等待下文。 “既然是这样,吕某虽不算富裕,但是还拿得出千金,为足下的事情,我愿意西去秦国,劝说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您为嫡嗣,将来继承王位,您看如何?”吕不韦将投资计划和盘托出,毫无保留。 对于异人来说,这简直是比天上掉肉饼美得多的事。他大喜过望,起身就磕头,感激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说:“如果您的计策得以实现,那么,秦国就归我们俩人共有。” 一个是独具慧眼,认识奇货,善于投机,绝顶聪明的商人;另一个是梦想成龙,待价而沽,走投无路,穷困潦倒的王孙,两人在邯郸没有经过讨价还价,在平等互利的条件下,双方满意地拍板成交,做成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一桩最大的生意。 协议达成,吕不韦马上拿出五百金给异人,让他改善门庭、购置车马、结交权贵、宴饮游冶、纵情声色,目的在于改变他在赵国贵族眼中的落魄形象,为他日返国夺权铺平道路。 吕不韦安顿好异人,又搜罗奇珍异宝,然后打点行装,启程向西,直奔秦国。一路晓行夜宿,风餐露饮,涉水翻山、入关过卡,千辛万苦,不必细说。这一天,吕不韦来到秦都咸阳,在一家驿馆住下来。他此行的目的是游说华阳夫人,可是,一个普通人要面见深居后宫的宠妃谈何容易!吕不韦只好住下来,慢慢寻找门路。 凭借商人特有的钻营精神,吕不韦很快找到两条沟通华阳夫人的门路。不用说,他携带的奇珍异宝就是铺路石。 第一条沟通华阳夫人的门路是结识阳泉君。阳泉君是华阳夫人的亲弟弟,游说阳泉君,绝对能够把自己的意见传递到华阳夫人的耳朵里。 这一天,吕不韦拜访阳泉君,一见面就说:“足下大难当头,罪该万死!难道您不知道吗?” 阳泉君被吕不韦这突如其来、骇人听闻的话,吓了一大跳,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就表示:“愿闻其详。” 吕不韦说:“足下全家老少没有一个不居高官显位的。府上的骏马多得没处放,后院的美女多得数不过来。再看看太子安国君的家里,众多的儿子却没有一个有权有势的。如果哪一天安国君撒手人寰,他的儿子掌大权,足下的危险还不像累卵一样,说完蛋就完蛋吗?” “那可怎么办?”阳泉君迫不及待地问。 “在下不才,可有办法让足下消灾免祸,长享富贵,安稳胜过泰山。”吕不韦巧舌如簧,很有一套煽动人心的技巧。 “那您就赶快把办法说出来吧!”阳泉君乞求着说。 “秦昭王年事已高,太子安国君不久便可以继承王位。可是当今受宠的华阳夫人却没儿子,安国君另外的夫人所生的儿子,像子傒就有资格当太子,子傒身边还有一位能人士仓辅佐。一旦子傒登上王位,士仓当政,华阳夫人家族肯定遭殃,说不定会从此灭门绝户!” 吕不韦的一番议论,虽说有些耸人听闻,可也绝非胡编乱造,因为当时贵族内部斗争惨烈的事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吕不韦描述的图景,令阳泉君不寒而栗。 “现今在赵国为质的异人,是位贤才。”吕不韦不失时机地亮出底牌,接着说:“公子异人,虽非华阳夫人所生,可也是安国君的儿子。他入赵为质怪可怜的,做梦都想回到秦国。假如华阳夫人认其为子,并劝其父立异人做太子。将来异人做了秦王,华阳夫人就是太后。这样一来,异人无国而有国,华阳夫人无子而有子,岂不是两全其美!” 阳泉君听到这个主意,连连点头,答应把吕不韦的意见转告华阳夫人。 通过阳泉君,吕不韦又结识了华阳夫人的姐姐。这是沟通华阳夫人的第二条门路。 这一天,吕不韦求见华阳夫人的姐姐,说异人托她把几件珍宝献给华阳夫人。借这个茬,吕不韦在华阳夫人姐姐的面前,大谈异人如何贤良、如何智慧,他所结交的诸侯豪杰遍天下,暗示异人已有相当大的势力。然后吕不韦特别强调说:“异人常把华阳夫人当做自己的亲妈,整日思念着父亲安国君和华阳夫人,想的他天天落泪,别提多伤心啦!” 说到这里,话题一转,吕不韦又说:“听说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现在太子安国君宠爱华阳夫人,可华阳夫人没儿子。华阳夫人若不趁当前有利的地位早做打算,恐怕未来的命运不堪设想。华阳夫人应当尽快在安国君的众子中选一个贤良孝顺的儿子认作己子,然后劝其父立他为嫡子。这样,安国君在世,华阳夫人享受荣华富贵,安国君不在世,嫡子即位,华阳夫人作为母后,仍旧有权有势。这可是一句话就可获万世之利呀!华阳夫人若不趁现在受宠时办好这件事,等到年老色衰爱弛的时候,安国君连一眼都不愿意看你时,你说什么他还能听你的吗?现在异人贤良,可他知道自己不是长子,母亲夏姬又失宠,不能继承父位,自愿投靠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果真能在这个节骨眼上提拔异人,立他为嫡子,那么,在秦国华阳夫人就可以永保荣华富贵。请您把我的话转告华阳夫人。” 吕不韦的这些话,通过阳泉君姐弟很快传到华阳夫人的耳朵里。它像一支飞来的利箭精准地穿透了华阳夫人的心。吕不韦的游说之所以能够一箭中的,让华阳夫人及其姐弟动心,故然跟“以色事人,色衰爱弛”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有关,更重要的是宣太后一去世,华阳夫人及其全家都有一股失去靠山的危机感,而如何消除这种危机,她们正苦无良策。吕不韦的主意可以说正中她们的下怀,被她们痛痛快快地接受了。 如果说吕不韦是个高超的导演,那华阳夫人就是个出色的演员。 这一天,华阳夫人见安国君清闲无事,又心情舒畅,就在他面前夸奖起异人。她先说异人在赵国表现得如何“贤良”,结交的诸侯豪杰遍天下,从赵国来的人都称赞异人。说着说着,她的眼泪就扑簌簌地往下落,一面嘤嘤地啜泣,一面娇滴滴地软语:“妾身有幸得您宠爱,可妾身不幸无子。望您允许让异人作我的儿子,把他立为嫡子,也好让我有个依靠。”说完,哭起没完,越哭越伤心。 安国君看着爱姬可怜巴巴的样子,就答应了华阳夫人的请求。可华阳夫人还不依不饶,非要刻符为凭不可。安国君最终依了她。就这样远在千里之外、身为人质的异人,竟然揺身一变,成为秦国王位合法的继承人。 异人既然成为秦国王位的继承人,就不能再做人质。于是,秦国派吕不韦出使赵国,请赵王放异人归国。 那时候,秦、赵两国关系很紧张,赵国岂肯放异人回国。吕不韦揺唇鼓舌,再次施展游说本领。他告诉赵王:“异人是秦王宠爱的儿子,别看他亲生母亲失宠,可最受宠的华阳夫人把他视为己出。假使贵国强扣异人,一点用处也没有,秦国当真要攻打赵国,绝不会顾及异人,赵国所抱的只是个空质。反过来,赵国若能送异人回秦国,将来异人继承王位,会念赵国的好处。”这番花言巧语竟然说服赵王,答应遣送异人回秦国。 从来好事有多磨。正当异人跟吕不韦打点行装,欢天喜地,准备踏上回国路程的时候,秦、赵两国爆发了“长平之战”。 战争起因是:公元前262年,秦将白起攻打韩国,夺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完全断绝了韩国与上党郡的交通线。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将上党郡“献”给赵国。于是,秦军进攻的矛头由韩国转向赵国。 赵孝成王接受上党郡后,立即派老将廉颇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因为这里是上党郡通往赵都邯郸的咽喉。廉颇是赵国名将。他接受任务后,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军事态势,认为秦军以得胜之师攻击赵国,其锐气不可当,但秦军远道而来,兵源、给养供应困难,一定想速战速决。而赵军本土作战,兵源、给养有保障,但战斗力不如秦军,所以不适宜急于同秦军正面较量。他决定采取以逸待劳的积极防御战略,秦军攻城,赵军则坚守不出,消耗秦军实力。这一招十分管用,无论秦军怎样挑战,赵军坚守壁垒,岿然不动,秦军毫无办法。在长平,秦、赵两军对峙近三年之久,始终胜负不分。 年复一年的对垒、僵持,秦国感到疲惫不堪,必须尽快结束这种局面。聪明的秦国君臣决定采用离间计,让赵王替他们除掉劲敌亷颇。 公元前260年,在赵国都城邯郸和秦、赵交战的前沿阵地,一个消息不胫而走──“秦军不怕廉颇,就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跟秦军有协议,绝不主动出击,坐守城池准备降秦。”原来,这个消息是秦国派出的间谍散布的谣言。 谣言迅速传进赵国王宫。愚蠢的赵孝成王竟信以为真,下令撤掉主将廉颇,让赵括挂帅。赵括的母亲闻讯,毅然上书赵王,反对自己的儿子挂帅,要求赵王收回成命。 赵王召见赵括的母亲,询问:“你为什么反对赵括挂帅?” 赵括的母亲说:“赵奢广交朋友,人脉畅通。大王赏赐的东西,每次都与部下共同分享。接受战斗任务,就一心一意筹划战事,绝不过问家务。而赵括今天一挂帅,就神气活现,威风凛凛,部下都不敢正脸看他。大王赏赐的东西,他立刻抱回家里,一门心思地想购置良田美宅。赵括跟他父亲赵奢不是一路人。赵括挂帅,赵国的军队就会毁在他手里。” “这件事情我已经做出决定,不能再改变啦!”赵王把自己的面子看得比社稷的安危更重要。他根本听不进去不同的意见。 “如果大王坚持让赵括挂帅,请您答应我的一个要求。”赵括的母亲出于无奈,使出最后一招,想让赵王警醒。 “什么要求,快说吧!”赵王有点不耐烦了。 “倘若贱子赵括指挥战斗失利,望大王宽赦我免受连坐之罚。” “行!”昏愦无能的赵王不假思索就答应了赵括母亲的“请求”。 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很快被秦昭王侦知。他立刻秘密派遣名将白起为主将,亲临前线,指挥秦军与赵军决战,并下令说:“有泄露白起为将者,斩立决!” 赵括虽然自幼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他到长平接替廉颇统领赵军后,立刻改变廉颇固守疲敌的战略方针,主动率军出击。秦军统帅白起命令部队诈败,且战且退,把赵军主力引出坚壁。初战告捷,志大才疏的赵括误以为秦军不堪一击。他指挥赵军主力长驱直入,穷追不舍,结果进入白起预设的地域,赵军失去了有利的地理条件。白起以两万五千精兵,出其不意地切断赵军的退路;又派五千精兵从赵军中部插入,将赵军分割成两部。秦昭王接到战报,马上征召国内十五岁以上的青年男子全部开到长平,把赵军团团包围于旷野。赵军被围困四十六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又时常遭受秦军小股部队的袭扰,伤病员日渐增多,将士们疲惫不堪。赵括将几十万大军分成四队,轮流冲击多达四、五次,企图突围,结果都被严防谨守的秦军击退。最后,赵括亲率精兵数千勇猛突围,结果都被秦军射死,赵括也未能幸免。这时,全军瓦解,四十多万人投降秦军。白起是一个残酷成性的家伙,他害怕赵国降卒太多不好统辖,万一将来叛变,后果严重,竟下令将四十万降卒活埋,只放走年幼者二百四十人归赵,放走时又将这些虎口余生者割耳、断肢,借以宣扬秦军的声威,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惨案。 长平大战期间,尽管赵王答应遣返异人,但战端一开,异人无法成行。而长平战后,秦兵占领上党郡,夺取赵国太原(今山西句注山、霍山之间的地区)。接着,秦昭王又命令王陵率兵进攻赵国邯郸。赵王改变主意,禁止异人回国。 在异人滞留邯郸的这几年里,精明到家的吕不韦跟异人又做成一笔惊人的生意。吕不韦买来整个邯郸姿色绝佳、能歌善舞的赵姬与他同居,知道这位赵姬有了身孕,当天晚间就招异人来家里饮酒。 在宴席上,贪杯好色的异人见到这位楚楚动人的美女,早已魂不守舍,几杯美酒下肚,简直不能自持了。借着醉酒遮脸,他也没问问这位美女跟吕不韦是什么关系,就恳求主人说: “把这个美人送给我吧!” “岂有此理!”吕不韦用手一拍桌子,装作怒不可遏的样子,心里却暗自高兴,呵斥道:“她是我的爱姬,你怎能如此无理,我决不饶你。”说完,装模作样地要跟异人绝裂。 异人被吓得发抖,连声求饶,可眼睛不断地瞟着美人。没过一会儿,他又死皮赖脸地请求吕不韦割爱。 “唉!我真不知道哪辈子欠你的。”经过一番拿捏,吕不韦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说:“既然我已经破产弃家为你出头奔走,也没什么舍不得的。你若真喜欢她,就送你吧!” 异人一听,欢喜地跪在地上给吕不韦磕了几个响头,心满意足地把那位风流艳丽的赵姬带回自己的住处。 遵照吕不韦的嘱咐,这位赵姬把自己怀有身孕的事隐瞒起来。一般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是正常的现象。早产或晚产的现象也存在。偏巧赵姬晚产两个月,在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生下一个男孩,取名政,因生于邯郸,姓赵氏。这件事也没有引起异人的怀疑,遂立赵姬为夫人。 秦将王陵进攻赵国邯郸,遭到赵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久攻不下,但秦军不肯撤退。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赵孝成王想杀掉秦质子异人泄愤。幸亏赵国内部发生矛盾,赵孝成王杀异人的念头迟迟未能兑现。异人用吕不韦给的钱财结交的豪杰,把赵孝成王想杀掉异人的消息及时透漏给异人和吕不韦。在这关键时刻,吕不韦拿出六百金贿赂监管异人的赵国吏卒,买通一条生路,异人跟随吕不韦,也顾不上心爱的赵姬和儿子赵政,迅速溜出邯郸城。刚好秦、赵两军暂时处于休战状态,他们投向秦军驻地。秦军前线将领验明他们的身份,派人将他们护送回秦都咸阳。 异人和吕不韦回到秦都咸阳后,第一要务就是入宫晋见华阳夫人。异人的亲生母亲夏姬虽然也在宫中,因不受宠,住在冷宫受苦,可他只能置若罔闻。为了博取有权有势的华阳夫人的欢心,吕不韦煞费苦心,对异人进行一招一式的排练,还特意为异人置办了楚国流行的服装。楚服男装的代表式样是广袖宽带的博袍,最讲究的面料是质地优良的丝绸。丝绸薄轻光亮而且凉爽,博袍宽松大气而且舒适。楚国人奉祝融为先祖,祝融是火神,火尚红,故楚国人最喜欢红色。楚国人崇拜凤鸟,衣服上刺绣的图案多以凤鸟为主,辅以各式花纹。穿上楚服的异人焕发着追求时尚的光彩,跟蝸居邯郸为质的异人形象完全不同,可以说判若两人。事后证明,吕不韦殚精竭虑,为异人所做的全部设计都达到了预期效果。 这一天,异人装束齐整,携带贵重礼品进宫拜见华阳夫人。异人一进门,华阳夫人看见他这一身装束,情不自禁地喊出:“太好啦!”在场的人都愣了。华阳夫人见大家发愣,解释说:“我是楚国人,难为你如此细心,穿着楚服让我喜欢,真不愧是我的儿子。你就改名叫子楚吧!”异人急忙遵命谢恩。从此,一个新名字“子楚”取代了一个旧名字“异人”。 华阳夫人厚爱子楚,不断在安国君耳边吹枕头风,夸奖子楚如何如何贤良,最终迫使安国君宣布:“立子楚为太子。”从此,子楚便心安理得地在宫中等待时机。他要等待爷爷秦昭王去世,把王位传给父亲安国君;再等待父亲安国君去世,自己才能登上秦王宝座。 等待是寂寞的、难耐的,也是无奈的。直到公元前251年,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王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人世。从子楚归秦到昭王离世,这六年间有一件值得一提的大事。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派摎向攻西周。西周君投降,将其所有的三十六座城邑、三万人口全部献给秦国。当年,周赧王去世,从此挂名的天子也没有了。第二年,秦把代表天子的九鼎从西周搬到秦国。相传九鼎是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时期奉为传国宝,拥有九鼎者即为天子。九鼎归秦所有,就象征秦王将为天下共主。从此以后,他讨伐各诸侯国而统一天下,就是名正言顺的。这对于即将登上历史舞台主持秦国朝政的吕不韦来说,真是大吉大利。 秦昭王去世,安国君即位,称“孝文王”。子楚成为名副其实的“王太子”。秦孝文王上台仅三天,就一命呜呼,猝然而亡。公元前250年九月,子楚顺理成章地登上秦王宝座,称“庄襄王”。 庄襄王上台伊始,发布的第一道命令是:“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以兰田(今陜西兰田县西)十二个县为食邑(后又改为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命令一颁布,秦国满朝文武官员都惊呆了。因为在秦国集官职、爵位、食邑最高等级于一身的人是少有的。此时,吕不韦心里清楚,这不过是十年前他在邯郸投资的回报。那时异人答应,倘若吕不韦能帮助自己回国继承王位,两人共同拥有秦国。如今当上庄襄王的异人开始兑现诺言。 数日之内,连丧两君,对于秦国来说,公元前250年的九月是个多事之秋,无疑国内潛伏着危机。刚刚步入政坛的吕不韦明白,穏定政局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他借鉴多年商海弄潮积累的经验,认识到眼下必须先笼住人气。所以,他当政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奖赏先王功臣、对百姓施行小恩小惠和大赦罪人。其用心显而易见,是用施小恩小惠的所谓“德政”,收买人心,使秦国上至贵族高官,下及黎民百姓,甚至囚徒罪犯,都对这位新上任的丞相感恩戴德。这并不是什么新鲜招术,但却很灵验。这一点从吕不韦执政后秦国没有出现大动乱就可以得到证明。 就在吕不韦执政之初,赵姬携儿子赵政从赵国来到秦国咸阳。原来,当年赵王发现吕不韦和异人逃走,盛怒之下要杀死赵姬和赵政,幸亏有豪门庇护,将她们母子藏匿起来,没让赵王找到,才保全了性命。赵姬母子此时归秦,很可能是吕不韦精心安排的。 赵姬与做了庄襄王的异人分别已六年。赵姬的风姿不减当年,好色的庄襄王见赵姬回到身边欣喜若狂,有道是“久别如新婚”,他对赵姬的宠爱有增无减。沉溺在绣帐锦被温柔乡的庄襄王,根本无心过问朝政,国家大事全由丞相吕不韦独断专行。这无疑使吕不韦可以毫无顾忌地施展政治才能,实现政治抱负。 善于审时度势的秦丞相吕不韦预见到天下“定于一”的历史发展趋势,由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结束数百年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这是吕不韦梦寐以求的政治抱负。为此,吕不韦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经济方面,吕不韦执政以前,秦国已经超过东方六国。铁犁牛耕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战国后期,只有少数先进地区使用铁犁牛耕,而秦国就在这少数地区之列。农业发展与水利建设息息相关。巴蜀地区在秦惠文王时代归入秦国版图。巴蜀具有发展农业生产得天独厚的条件。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守。李冰主持建成集防旱、排涝、灌溉功能于一身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使饱受旱、涝威胁的成都平原变成米粮仓,因此,蜀地被誉为“天府之国”。秦国的手工业,像纺织、漆器、皮革、陶器、煮盐都相当发达。但是,自商鞅变法以来,重农抑商成为秦国的传统国策,商业不发达。吕不韦执政后,这种局面得到改变。《吕氏春秋·仲秋纪》就公开宣扬商业活动的重要意义,说:“秋季第二个月,要治理关隘集市,招徠行商坐贾,进行交易,方便百姓。四方杂来,远乡之人也都来货贿,于是钱财与货物都不缺乏,所有的事业都能够完成。”巴寡妇清是战国末期名噪一时的商界巨子。她生于秦惠文王灭巴国(公元前316年)以后,卒于秦朝前期。她的先世获得采矿权,专门经营朱砂一类矿产品,积累大量财富,到他接管家业时,僮仆千数、富可敌国。她曾资助修长城,又为秦始皇陵提供朱砂和水银。秦始皇曾表彰她为“贞妇”,为她筑“怀清台”。巴寡妇清的先世正是在秦庄襄王上台、吕不韦执政时开始发家致富的。在视商贾为“末业”的时代,商人如此出风头是不可能的。商业的发展促进秦国经济繁荣,为统一事业奠定物质基础。 在政治上,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独尊法家,以法治国。秦昭王时期,荀子应邀访秦。荀子批评秦国“无儒”。无儒的意思,一是说秦国没有儒家人物,再是说儒家思想在秦国政治生活中没有地位。吕不韦执政之初,就在相府内建造数以千计的客馆,延聘众多名厨。他下令在咸阳市门和全国各地广贴告示,欢迎天下士人来相府做客。一时之间,各国有识之士,趋之若鹜。不久,吕不韦门下的“宾客”就达到三千多人。这三千宾客涵盖了诸子百家各学派。吕不韦深刻认识“士”的重要作用,一改秦国排斥“士”旧传统,以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大开养士之风,为秦国网罗了一大批辅政治国的人才。秦国无儒的政治局面也得到改变。 在军事上,吕不韦干得更出色。公元前267年,周威公逝世。他的两个儿子,少子公子根与太子公子朝争立,发生内讧,韩赵两国帮助公子根在巩(今河南巩县西南)独立。这样,周就分裂为西周和东周。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西周。苟延残喘、不自量力的小国东周于公元前249年竟出面联合各诸侯国图谋伐秦。那时候,吕不韦刚执政。他认为,无缘无故地讨伐东周,在道义上会受到各诸侯国的谴责,如今东周君的举动,给了秦国一个灭掉东周的绝好借口。吕不韦果断派兵一举歼灭东周。东周君又称周公。他虽不是“天子”,但毕竟是周王室的余孽,灭掉东周,就彻底扫除了统一天下的心理障碍。灭掉东周后,吕不韦将东周君迁往阳人(今河南临汝西),让他奉其祭祀,延续周人香火。消灭东周国家,却不绝其宗祀,这是儒家“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政治理想的具体落实。这一出人预料的措施,显示出吕不韦超越秦国前代统治者的深邃政治眼光。一百多年来,秦国一味凭借武力征讨东方各诸侯国。东方各诸侯国对秦国印象极坏,都斥之为“虎狼之国”、“仁义不施”。居四民之首的“士”,因秦国不尚仁义,不少人站在反秦的立场上,与其为敌。吕不韦“兴灭国”、“继绝世”的善举,改变了秦国恶劣的形象,从而赢得士人的赞赏,为大批士人投奔秦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消灭东方六国,一统天下,是一直盘旋在秦国丞相吕不韦心头的军事计划。就在消灭东周的同时,吕不韦派大将军蒙骜领兵伐韩。夺取成皋和荥阳,建立三川郡。成皋、荥阳是由关西通往关东各诸侯国的战略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领它们,就有了继续东进的基地。第二年,蒙骜继续挥师东进,先后攻占魏国的高都、汲和赵国的榆次、新诚、狼孟等三十七城,进逼晋阳。另外一位秦国大将王龁攻取上党诸城。公元前247年,秦军占领晋阳后,建立太原郡。秦军一路凯歌,向东推进,捷报频频传入咸阳城。 秦军的节节胜利,引起魏国的恐慌。魏安釐王从赵国请回信陵军魏无忌,任命他为上将军,主持抗秦战争。信陵君接受任务以后,考虑到以魏国自身力量跟秦国抗衡,难以取胜,于是派出使者说服各诸侯国君联合抗秦。结果,东方大国除齐国以外,赵、韩、魏、楚、燕五国都派兵参战了。信陵君率五国联军反击来犯的秦军,双方大战于河外。尽管吕不韦多方运筹,但猛虎毕竟难敌群狼,蒙骜所率领的秦军遭到五国联军重创而战败,退守函谷关,新建太原郡也丧失了。从此,魏国公子无忌的名声威振天下,各诸侯国为反秦而向信陵君靠拢。各国军事理论家都将自己所著兵法献给信陵君。信陵君将这些兵书编辑起来,世称《魏公子兵法》。信陵君俨然成为东方各国反秦的领袖。 在战国后期历史舞台上,第一个让吕不韦品尝失败苦果的,就是信陵君。工于心计的吕不韦盘算着,不除掉信陵君,秦国在军事征服的道路上会遇到更多的障碍,经过苦心谋划,一个铲除劲敌的策略在他胸中酝酿成熟。 不久之后,在魏国都城大梁,信陵君魏公子无忌成为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中心。有人说:“信陵君率五国联军大破秦军,名扬天下。各诸侯国都知道魏国有公子无忌,哪知道有什么魏安釐王!”还有人说:“魏公子无忌现在统率魏国军队,若趁此时自立为王,各诸侯国敬畏他,一定都会承认他!” 街头巷尾的议论很快传入魏国王宫。起初,魏安釐王并不在意,因为他知道信陵君忠诚,没有野心。可是,这种议论不断传来。一个人说市上出现老虎,不可信;三个人都说市上出现老虎,就让人不得不信。 恰巧这时又有人来报告:“大王,听说近日有秦国使者来我国。” “那他为何不来见我?”魏安嫠王有点不理解。 “秦国使者是向信陵君祝贺的,当然不会来见大王。” “向信陵君祝贺什么?” “祝贺他即将登上国王宝座。” “有这等事!”魏安釐王不由得怒火起心头,立刻派人去调查。 派出的几批调查人回来,众口一词,都说:“近日秦国使者确实到信陵君府上祝贺过。” 事到如今,魏安釐王不得不相信街头巷尾的议论,盛怒之下,不容多思,立即下令:“免除信陵君魏无忌上将军的职务,让他归家思过,听候处理!” 其实,大梁城里街头巷尾的议论,是吕不韦派人制造的。秦国使者遵照吕不韦的指示,故意装作鬼鬼祟祟的样子进出信陵君府。这些假象既让信陵君蒙在鼓里,又让魏安釐王信以为真,上当受骗。吕不韦的离间计成功了。 魏安釐王中离间计,使信陵君倍感寒心。他既没用言辞为自己辡解,也没用行动感动国君,令其回心转意,而是自暴自弃,整天饮酒作乐,从此在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四年后,他因酒后纵欲,不幸身亡。这些都是后话,聊作交待。 正当秦国丞相府上下为信陵君被解除兵权而欢庆的时候,从秦国王宫里传出噩耗:“秦庄襄王死啦!”这位被吕不韦视为“奇货”的人,在秦王宝座上坐了才三年,年仅三十五岁,就命归黄泉了。 公元前247年五月里,秦国都城丧礼之后接喜礼──新国王登极大典。按照规定,庄襄王死后,由其太子继承王位。这个继承王位的太子不是别人,就是赵姬十三年前在邯郸生下的赵政(又称嬴政),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帝。 秦王政的登极典礼,一切遵循传统仪轨进行,既隆重,又威严。丹墀下,文武群臣按班排列,整齐一致地叩拜秦王,山呼万岁!礼毕,群臣抬头遥望秦王宝座,上面坐定的是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整个典礼自始至终丞相吕不韦都伴随在秦王身边,指示他应该如何动作。尚未成年的秦王顺从地按照吕不韦的意思行礼如仪。登极典礼顺利结束。 新秦王继位后,第一道命令就宣布:丞相仍由文信侯吕不韦担任,另加封号“仲父”。这个封号很特殊,它既不是官名,也不是爵号。显然,这不是一个十三岁孩子所能想出来的封号,肯定是吕不韦自己的主意。 对于赵政登上秦王宝座,吕不韦实在是感慨万千。想当初,他在赵都邯郸慧眼识奇货,千金囤异人的时候,盼望的是“定国立君”,为自己及子孙谋取荣华富贵。随着事情的发展,他设计了一个更大的阴谋,采取移花接木、瞒天过海的手段,把怀上自己骨肉的赵姬,送给异人做老婆,企图窃取国家。为自己及子孙谋取荣华富贵的目的,在异人当上秦王后实现了。如今赵政当上秦王,他实际上是自己的儿子,窃取国家的阴谋也实现了。为此,他感到骄傲、高兴。然而高兴的嘴角还没完全裂开,就又立即闭合,一阵苦涩袭来,味道越来越浓,简直令他痛苦难忍。秦王宝座上端坐的明明是自己的儿子,却不能相认,这让他感到撕心裂肺般的痛苦。痛苦之余,吕不韦煞费苦心,想出“仲父”这么一个特殊的封号。 “仲父”,作为亲属的称谓,就是叔父。吕不韦想暗示秦王政自己才是他亲爸爸,因为他跟庄襄王不是手足,却胜似手足,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所以“仲父”的封号,既可以在文武百官面前通过,又可秦王政面前自称。这多少可以让他在心理上填补一些缺憾。另外,“仲父”还是一位先贤旳称号。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尊王攘夷,几年光景由弱变强,称霸诸侯。齐桓公极其信任管仲,将齐国朝政完全交给管仲处理,而自己从不干渉。这时的管仲就称为“仲父”。吕不韦自比管仲,暗示举国上下他将一揽朝政,秦王政不会干预。从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是吕不韦专政的十年。这十年,吕不韦的事业达到辉煌的顶点。 兼并战争是战国时代的主题。消灭东方六国,统一天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坚持不变的政治路线。“仲父”专政的年代,凭借硬实力,秦国兼并东方六国的步伐加快了,矛头首先指向韩、魏两国。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秦军攻占韩国的上党郡。晋阳反秦,秦将蒙骜平定晋阳,重建太原郡。公元前245年,秦军攻占魏国的卷(今河南原武)。公元前244年,秦将蒙骜连拔韩国十三座城池,又进攻魏国的畼、有诡,并于次年占领畼、有诡。公元前242年,秦军继续向东推进,夺取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燕(今河南延津东北)、桃人(今河南长垣西北)、山阳(今河南焦作东南)和雍丘(今河南杞梁)等二十座城池。秦军在关东的进军已经从蚕食发展到鲸吞,势不可当。公元前241年,楚、赵、魏、燕、韩再次联合,推举楚王为纵长,赵国庞煖为统帅,反攻秦国。吕不韦运用打击、分化两手并用的策略,轻而易举地在蕞(今陕西临潼东北)击退五国联军。这是战国史上最后一次合纵攻秦,它与信陵君率五国联军攻秦,不可同日而语。 吕不韦是战国后期最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政治视阈比同时代任何一位政治家都宽阔。在激烈的军事硬实力较量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构建文化软实力。 公元前247年里的一天,吕不韦在丞相府内召集门下的宾客聚会。会上,吕不韦对大家说:“诸位都是学有专长的名士。现在,我希望各位把你们的主张、见闻,以及对天地、宇宙、人事、政治、经济、哲学、生产等方面的见解,毫无保留地写成文章,以百日为期限,如期交出来。你们看怎么样?” 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遵命!”随后散去。 三千多位知识分子,他们之中有道家弟子、儒家弟子、墨家弟子、法家弟子,还有名家弟子、兵家弟子、农家弟子,甚至阴阳家弟子。总之,诸子百家,无所不包。他们各自焚膏继晷,查资料,写文章;一时之间把秦都咸阳的文化氛围搞得火热。 期限一到,宾客们纷纷前来交卷。 吕不韦胸有成竹,却故意向宾客们发问:“诸位写完了怎么办?” 宾客们不知如何回答,一时语塞。 “我想把诸位的大作编成一部书,如何?”吕不韦亮出底牌。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有传承,严守家法,互相攻讦,冰炭不容。要把众人的文章编成一部书,实在是前所未遇的难题。宾客们一时拿不出主意,面面相觑了一阵后,眼睛不约而同地转向吕不韦。 这时候,吕不韦说:“从前黄帝教导颛顼,‘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大圜’表示苍天。春、夏、秋、冬四时按顺序巡天运行,每时各有孟、仲、季三纪,共十二纪。所以书的第一部分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织材料的纲领。‘大矩’表示大地。八览为矩的长边;六论为矩的短边。八览和六论是书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编辑本书所注重的,是以道德为标准,以德政为治国纲纪,以忠义为榜样,以公正方直为法度。大家看看怎么样?” 吕不韦把编辑这部书的体例和指导思想讲得清楚明白,众宾客听后觉得丞相对这部书的设计结构严谨完整,内容繁富恢宏,直竖大母指,纷纷说:“相爷高明,相爷高明!” “既然大家都赞成这个编法,那就成立一个班子,从明日起,着手编辑。”吕不韦接着说。 这部书总共一百六十篇。因为先有纲领,后择内容,所以,从形式上看整齐划一,纪、览、论篇数都有一定;从内容上看,既保存着各派学说自身特点和原本分歧,又自成体系。有学者说这部书“真如“‘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杂中有序,齐而不纯。”这是很有见地的。因为花再杂,终究开放在树枝上;莺再乱,毕竟穿梭在枝叶间,完全是有联系的,没有脱离根本。它的“杂”,绝不是简单拼凑,而是按照一定的思想博采众长。在图书编辑史上,吕不韦创造了两项纪录: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私人集体修书;第一部“杂家”著作问世。 那么,吕不韦为什么要组织人力编辑这部杂家著作呢?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是与战国四公子魏信陵君、楚春申君、赵平原君、齐孟尝君攀比。这是被表面现象所蒙蔽的浮浅之见。作为政治家的吕不韦,他能够突破学术派别门户的限制,在预见到统一趋势即将来临的同时,又清楚地看到单独任用先秦诸子任何一家的思想为指导,都不能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一统帝国。他编纂这部杂家著作的意图是为实现秦国一统天下的政治愿望奠定文化根基。这样的意图在这部书《孟夏纪·用众》中透露得很清楚:“故善学者,假人之长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这部书系统地阐述了吕不韦的思想路线和政治主张。在实现统一的方式上,他既采取法家注重耕战,武力进取的主张,又利用儒家讲究仁义,诱敌归顺的策略;在治国驭民的方法上,他既主张严刑峻法,又施行礼义教化,同时强调道家的“无为而治”;在君主个人作风上,他既肯定君主专权,又反对君主独断,主张在大权独揽前提下,垂拱无为;在物欲追求上,他既不赞成禁欲苦行,又反对奢侈纵欲,而提倡“任天性”,满足人身生理需求。综合起来看,这部书是不折不扣的一整套治理天下的大纲! 编纂这部巨著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到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八年),这部书的第一部分“十二纪”编成,第二、三部分“八览”、“六论”尚未编成,是后来补缀的。可是,前面已经讲过,就在这年,《吕氏春秋》这部书不是已经公布于咸阳市门,悬赏千金,欢迎指正吗?其实,当时公布的《吕氏春秋》只是“十二纪”,并非全书。那么,吕不韦为什么等不到全书杀青,就急急忙忙抛出这半部书呢?这里面大有文章。 “仲父”专政后,每天在朝堂处理国事。每次处理完国事,都会说一句例行公事的话:“请大王定夺!” “照丞相说的办!”秦王政每次都机械地重复这一句话,脸上一丝表情也没有。 日月穿梭,光阴荏苒。八年来天天上演着这么一幕一成不变的戏。起初,吕不韦并不在意,因为秦王政年龄尚小,不懂事。可是,八个年头过去了,秦王政已经长大,不久就要行冠礼,亲自主持政事了。吕不韦真有些不放心。他不放心的是这小子到底能否接受自己的思想路线和政治主张,而这个问题最终关系到自己的政治抱负是否能够实现──消灭六国,由秦国统一天下。想到这里,吕不韦心头萌生一计,把贯彻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路线的书大张旗鼓地抛出来,试试这个始终不露声色的小子作何反映! 主意拿定后,有两个问题尚待解决,一个是给编出的书起个合适的名称;再一个是必须想出一个既要大张旗鼓,又能吸引天下人眼球的发表办法,才能收到轰动效应。 吕不韦倒背着手,在相府书房里,一边来回来去踱着步,一边思索着。他毕竟是商人出身,对金钱的威力有超出一般人的深刻认识,不久便想出一条能够产生轰动效应的发表办法,可是对于起个什么样的书名,总想不出来。于是。他派人去请编书班子来书房议事。 编书班子全体人员来到书房,见过丞相。吕不韦请大家坐下,然后说:“我想把编好的这部分书,先发表出去,征求天下人的意见。但要发表总得有个书名,今天请大家来,就是商量定书名。” 大家沉思片刻,有人说:“这部书是遵照相爷的旨意编纂的,内容包涵天地古今万物,可与前代史书相嫓美。”说到此处,讲话人故意打住,以观察吕不韦的态度。 这是吕不韦自己想说而又不便说的话,现在有人替他说出来,他相当满意,一面用手捋着胡须,一面微微点头。 见到这种情况,那人得意地继读说:“前代史书大多称《春秋》。有《周春秋》、《齐春秋》、《燕春秋》、《鲁春秋》等等,尤其是《鲁春秋》,经孔老夫子删削,非但文字精彩了,内容更让乱臣贼子惧怕。如今它已经成为各诸侯国太子必读的历史课本。我看这部著作可以称为《秦春秋》。” “不妥、不妥,称《秦春秋》不妥!”另一个人极力反对,他说:“列国《春秋》都由史官撰写,是代表公室的著作。我们编纂的这部书,主持编写的是相爷,属于私家著作,这点必须标明,应该称为《吕氏春秋》。” 这个意见得到吕不韦首肯。因为经孔子修改的《春秋》是太子必读的历史课本,取“春秋”这层含义,再配上“吕氏”这个代表私家著作的标记,合称《吕氏春秋》,它非常符合吕不韦试探、教训秦王政的意图。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杂家著作的名称《吕氏春秋》就定下来了。 不久之后,就出现了故事开头所说的那幕闹剧──悬《吕氏春秋》于咸阳市门,宣布有能增损改易一字者,酬予千金。同时,吕不韦还派人将简书《吕氏春秋》整整齐齐地码在秦王政的案几上。 这一天散朝后,就有人把咸阳市门的情况如实报告给秦王政。他只是点点头,示意知道了,一句话也没讲,匆匆忙忙回到后宫,不再跟宫女们嬉闹,伏在案几上阅读简书《吕氏春秋》。他急切地想知道这位“仲父”主持编纂的书里究竟讲了些什么,他想干什么? 在《吕氏春秋》悬赏纠错的日子里,秦王政每天晚饭后都伏在案几上,借着烛光,阅读《吕氏春秋》,一直到后半夜。他吩咐宫女、侍卫,谁也不许打扰他。 “啪”地一声响,冲破夜晚深宫的寂静,紧接着,从宫室里传出秦王政的叫声:“好,讲得好!”庭中宫女、侍卫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急忙进去看。原来,秦王政读书入迷,他在为《孟秋纪·禁塞》所写的一段话拍案喝彩──“故取攻伐者不可,非攻伐不可,取救守不可,非救守不可,取惟义兵为可。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那时候,周室既灭,天子已绝。年轻的秦王政隐然以未来天子自居,他所统率的秦军就是“义兵”,为消灭东方六国,一统天下,秦军攻伐有理,救守也有理。总之,秦王政对采取武力方式建立统一大业,是非常赞赏的。 秦王政醒过神,向进屋的宫女、侍卫挥挥手,让他们出去。宫廷恢复了平静。不知过了多久,“哗啦”一声响,再次冲破夜间深宫的寂静,紧接着,从宫室里传出秦王政愤怒的吼声:“屁话,全是屁话!”宫女、侍卫跑进屋来,只见竹简被扔到地上,秦王政瞪着圆眼,两手卡着腰,喘着粗气,样子很吓人。原来,他读到《仲秋纪·论威》:“义也者,万事之纪也,君臣上下亲疏之所由起也,治乱安危过胜之所在也。过胜之,勿求于他,必反于己。”这时候,他幼年随母亲在赵国整天提心吊胆,东躲西藏,逃避杀戮的情景出现在眼前。他心中火冒三丈,情不自禁地发问:“赵王讲究仁义吗?!” 宫女、侍卫把地上的竹简整理好放回到案几上。他们见秦王政摆手,立刻低着头退出去。这样的事在以后的日子还不时发生。宫女、侍卫听不到秦王政招呼,就不再进去了。 《吕氏春秋》悬赏纠错期限到了。手下人禀报秦丞相吕不韦:“《吕氏春秋》这部书公布后,至今没有人能够更改一个字,可见相爷主编的这部书完美无缺,无可指摘。” 吕不韦听完手下人的报告,笑了笑,脑袋摇晃着,感到十分满意。 《吕氏春秋》果真完美无缺,无可指摘吗? 那当然不是。四百多年以后,东汉末期大学者高诱为《吕氏春秋》作注释,就给它挑出十一处错误。 那么,为什么当时的人没能为《吕氏春秋》纠正错误,领取赏金呢? 东汉前期的学者王充好学多思。他在研究了秦史和《吕氏春秋》后,指出:吕不韦当时的权势,炙手可热,以他的名义偏纂的《吕氏春秋》,尽管在场的读者看出书中的瑕疵,谁敢公开指出呢?前脚纠错领赏,后脚脑袋搬家,太不值得了。这个分析,虽然出于推测,却不无道理。 吕不韦还有更深的想法,他要通过无人敢更动《吕氏春秋》一个字,向秦王政发出讯号:“在秦国,没有谁敢跟吕丞相作对。”企图用这种办法让秦王政了解他的力量,从而不敢稍有反抗。他要求秦王政在加冠礼后对待他这位“仲父”,像颛顼对待黄帝那样,恭敬服从。所以,在《吕氏春秋》的序言里,他特意写道:“良人请问《十二纪》,文信侯日:‘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这是强迫秦王政全部接受他的思想路线和政治主张,继承并实现他消灭东方六国,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 至于能增损更改《吕氏春秋》一字,获赏千金的许诺,那只不过一种政治把戏而已,是彻头彻尾的空许诺。不过,有了这个故事以后,出现了一个成语──“一字千金”。 第二天,吕不韦神气十足地上朝处理国事。处理国事期间,他三番五次地瞟一瞟秦王政和摆在案几一头的竹书《吕氏春秋》。他发现贯穿竹简的皮绳弄脏了,显然秦王政这小子已经阅读过这部书,他极力想从秦王政的脸色、举止、言语中发现些不同往日的变化,借以猜测这小子的心中想法。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向来工于心计、擅长揣测对方心理的吕不韦,居然摸不透自己的儿子的心思,这让他格外恼火。 朝政处理完毕,吕不韦依旧没有忘记例行公事的那句话:“请大王定夺!” “照丞相说的办!”秦王政依旧机械地重复那句老话,连语气、语速都没有一点变化,脸上依旧毫无表情。 “散朝!”吕不韦瞥了秦王政一眼,冷不丁地甩出这两个字。说完,迈着方步,扬长而去。 秦王政一句话也没有,两手抚着案几,慢慢地站起来,两眼盯着“仲父”远去的背影,射出凶光。只是在场的侍卫、宫女们,谁也没有察觉。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行加冠礼,开始亲政。有人告发嫪毐实际上不是宦官,经常与太后私乱,生有两个儿子。嫪毐与太后商量,要害死大王,以他的儿子为王。秦王政派调查证实,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此事与丞相吕不韦有牵连,秦王政将吕不韦免职,让他去封地。事情过去一年多了,诸侯、宾客不断去看望吕不韦。秦王政恐怕吕不韦作乱生事,令他携全家迁往蜀地。不久,吕不韦接到秦王诏书,拆开封泥,竹简上写道:“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聪明绝顶的吕不韦,这时候明白了,这是一道索命的诏书,秦王政这小子一点也不念父子之亲情。于是在绝望中,吕不韦饮毒酒自尽。 吕不韦死后,秦王政坚持武力兼并政策,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用了十余年的时间,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秦,登上始皇帝的宝座。他曾幻想,让其子孙二世、三世,……乃至万世,永远享用皇帝的名号。但是,这位始皇帝不讲仁义,暴虐无道。结果,貌似强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 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九百多年过去了。到唐朝前期,有位法名叫玄奘的和尚,他在四川、长安研究佛教理论,感到佛教宗派众多,佛经译文多误,自己经常无所适从,就翻山渉水穿沙漠,历尽千难万险,到天竺(印度)取回657部佛经。他在长安花费20多年时间,翻译出佛教经、论1335卷。当时,唐朝皇帝太宗为了表彰这件事,特地亲撰《大唐三藏圣教序》。高宗为太子时,又撰写《述三藏圣教序记》。到高宗时,将序、记,及玄奘所译《心经》刻石立碑。因为唐太宗喜爱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决定《大唐三藏圣教序》集摹王羲之行书刻石。弘福寺僧怀仁自愿承担这项任务。在集摹王羲之行书刻序的最后时刻,有几个字找不到。于是张榜求字,一字酬千金。但是,这个“一字千金”所求的是书圣王羲之的行书真迹,它跟修改文章增损更改一字千金不是一码事。 四季轮回,寒来暑往,又过了一千二百多年。“一字千金”的事情真的发生了。 1894年8月1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廷派盛军、毅军、奉军和练军(奉天练军与吉林练军合编)四支部队进驻平壤。盛军是李鸿章的嫡系部队,人数最多、装备最好,由记名提督总兵卫汝贵(字达三)统率。日军大举进攻,卫达三贪生怕死,弃城而逃,致使平壤沦陷,被朝廷以临敌败退,贻误军机“论死”,斩于北京菜市口。随后,日军渡过鸭绿江,进攻我国东北地区。当时,钦差大臣刘坤一奉命督师抗日。他节制陆军数百营,坐镇榆关,托病不敢出城迎敌。于是,有人拟成一章小说回目:“卫达三怯敌斩菜市,刘坤一托病卧榆关。”刘坤一闻听此事,极为恼火,生怕传入京城,赶紧请来幕僚商议对策。有一位幕僚说:“这件事好办,不过要酬谢三千金。”刘坤一立即允诺。那位幕僚提起笔来,将小说回目改成:“卫达三怯敌斩菜市,刘坤一拼命出榆关。”改完,派人抄印,广为散发。小说回目改动三字,获酬三千金。恰好是“一字千金”,第一次使流传两千多年的成语典故变成现实。实际上,辽河一战,刘坤一全军溃败,狼狈逃回关内。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恃宠骄纵终失国 谨慎自励继大业
- 下一篇:吴王金戈越王剑 卧薪尝胆成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