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初中化学 > 九年级下册 > 同步检测 >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复习题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复习题
    山东省临沂第六中学 陈泓
    一、合作交流
    1.你能区别开铁丝和铜丝吗?分别利用了它们的什么性质?(只写出操作或药品)
    2.相同质量的金属镁和锌分别跟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你能用图象表示该反应的情况吗(横坐标是稀硫酸的质量,纵坐标是氢气的质量)?
    二、定位提升,展示你的知识网络
    三、知能应用
    1.某新型“防盗玻璃”为多层结构,每层中间嵌有极细的金属线,当玻璃被击碎时,与金属线相连的警报系统就会立刻报警。“防盗玻璃”能报警,这利用了金属的(  )
    A.延展性  B.导电性  C.弹性  D.导热性
    2.关于合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合金是一种纯净物
    B.合金中只含有金属元素
    C.合金的强度、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更高,抗腐蚀性能等也更好
    D.铁锈是一种合金
    3.铁丝在空气中灼热发红,但不能燃烧,这一事实与下列哪一因素关最密切(  )
    A.铁丝的表面积   B.氧气的浓度
    C.燃烧区的温度   D.铁的着火点
    4.人类开发利用金属单质的年代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着某种联系,因此,人类开发利用金属的年代最迟的金属是(  )
    A.铜   B.铁   C.铝   D.铅
    5.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懂得将生铁经退火处理得到相当铸钢的器具(如锋利的宝剑),生铁退火处理的作用是(  )
    A.除硫、磷杂质  B.适当降低了含碳量
    C.渗透合金元素  D.改造表面结构性质
    6.把一块硬币投入稀盐酸中,过一段时间后溶液变成浅绿色,说明硬币中含有(  )
    A.铝  B.镁  C.铁  D.银
    7.X、Y、Z三种金属及化合物间发生如下化学反应:Y+ZCl2===Z+YCl2   X+ZCl2===Z+XCl2
    Y+2HCl===YCl2+H2↑  X与稀盐酸不反应。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Z>Y>X   B.X>Y>Z   C.Y>X>Z   D.Y>Z>X
    8.用实验比较铜、铁的金属活动性,直接使用下列试剂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硫酸亚铁溶液  B.硝酸银溶液   C.盐酸溶液  D.硫酸铜溶液
    9.经过课外学习发现,锰(Mn)也能排入下列金属活动性顺序中:K、Ca、Na、Mg、Al、Mn、Zn、Fe、Sn、Pb、(H)、Cu、Hg、        、Pt、Au
    ⑴用元素符号将上述金属活动性顺序补充完整。
    ⑵已知锰盐中锰元素显+2价。写出一个有金属锰参加的置换反应方程式:                   。
    10.铝合金材料属于         (填“纯净物”、“混合物”或“单质”)。铝是活泼金属,生活中的铝锅却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果将铝片投入稀硫酸中,片刻之后才有气泡产生,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11.要除去FeSO4中含有的CuSO4杂质。可以在其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充分反应后,再用____________方法除去杂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切割钢板时,常见工人用一种蓝色的溶液在钢板上划线,所划之处显红色,请猜测其中的化学原理,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13.将铁钉钉入木制品时,有经验的木匠习惯用口水将铁钉润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四、达标测试
    1.在10-9~107 m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操纵的纳米超分子技术往往能实现意想不到的变化。如纳米铜颗粒一遇到空气就会剧烈燃烧,甚至发生爆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纳米铜属于化合物
    B.纳米铜无需密封保存
    C.纳米铜与普通铜所含铜原子的种类不同
    D.纳米铜颗粒比普通铜更易与氧气发生反应
    2.5角硬币的外观呈金黄色,它是铜和锌的合金,市面上有人用它制成假金元宝行骗,小明同学用一种试剂揭穿了他。小明一定不会用的试剂是(  )
    A.硫酸铜溶液  B.硝酸银溶液  C.盐酸  D.硝酸钠溶液
    3.锂电池是新型的高能电池,以质量轻、电容量大,颇受手机、手提电脑等用户的青睐。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Li+MnO2==LiMnO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反应中Mn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②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③LiMnO2为新型的氧化物 ④LiMnO2为锂、锰、氧的合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向ZnSO4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滤渣,则该滤渣中含有的金属是(  )
    A.Zn、Fe  B.Zn、Cu  C.Fe、Cu  D.Zn、Fe、Cu
    5.常温下,下列各组物质中相互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碳和氧气 B.铜和硫酸锌溶液 C.铝和氧气 D.氧化铜和水
    6.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中,不能实现的是(  )
    A.FeFe3O4    B.Fe2O3FeCl3
    C.FeFeSO4       D.Fe(NO3)3FeCl3
    7.有A、B两块等质量的铁,将A浸入稀硫酸中,将B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同时取出晾干,两块铁的质量mA、mB应该是(  )
    A.mA<mB   B.mA>mB    C.mA=mB   D.mA≥mB
    8.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FeCl3溶液显黄色不是Cl-造成的,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
    A.观察KCl溶液没有颜色
    B.向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消失
    C.FeCl3溶液中滴加适量无色硝酸银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黄色未消失
    D.加水稀释后FeCl3溶液黄色变浅
    9.以铁、水、稀盐酸、氧气、稀硫酸、硫酸铜溶液为原料,根据下列化学反应类型,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你熟悉的化学方程式说明下列结论是错误的:只有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氢前面的金属,才能发生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已知A、B、C、D四种物质都含有同一种元素,其中A是单质,B是黑色固体,C是红色固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如下转化关系:
    (1)A在不同条件下能够转化成B或C;
    (2)A和稀硫酸反应有D生成;
    (3)在高温条件下,B、C分别和无色气体E反应,都能生成A和另一种无色气体。根据上述信息,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            ;C         ;D         ;E        
    12.小亮在实验室用一块生铁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到生铁表面出现,同时发现充分反应后的液体中有少量黑色不溶物。
    提出问题:这种黑色不溶物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这种黑色不溶物中可能含碳。
    设计方案:将黑色固体灼烧,若黑色固体中含有碳,就会有________气体生成,要想进一步确定这种气体,可以用_______________检验。
    进行实验:小亮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到了预想的结果。
    解释与结论:由此小亮得出结论:
    (1)生铁中___碳(含/不含);
    (2)碳与稀盐酸_____反应(能/不能),铁与稀盐酸___(能/不能)反应。
    13.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生铁中碳的含量在2.0%~4.3%之间,钢中碳的含量在0.03%~2.0%之间。将一块质量为8.5 g的铁合金放入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91.9 g稀硫酸,恰好使铁合金中的铁完全反应(碳不溶于稀硫酸,铁合金中其它元素含量很低,可忽略不计),测得生成H2的质量为0.3 g。
    试根据计算回答:
    (1)该铁合金是生铁还是钢?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4.小娟想测定Cu—Zn合金和Cu—Ag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实验室只提供了一瓶末标明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必要的仪器。
    (1)你认为她能测出铜的质量分数的合金是合金。
    (2)小娟取该合金的粉末32.5 g,与足量该盐酸充分反应后,经测定产生了0.4 g气体,请你帮助她计算出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3)若想测出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你认为实验时必须提供和测出的数据是(选填序号)
    A.参加反应的合金质量  B.参加反应的稀盐酸质量
    C.生成的气体质量      D.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体积和密度
    五、自我评价
    1.自我总结规律、特点
    2.我在这节课里有哪些收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