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内容共融 感性与理性并重──《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单元学习方法
http://www.newdu.com 2024/10/31 06:10:50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形式与内容共融 感性与理性并重──《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单元学习方法 山东 马晓燕 【知识概述】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早期国家夏、商、西周的兴亡与文明;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铁农具与牛耕和大变革时代;中华文明蓬勃兴起等主要内容。 【方法指导】 一、讲故事,学历史 先秦时期的历史虽然离现代社会较为久远,但这段历史中的许多故事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学习《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时可采用讲历史故事的方法,掌握历史事件。如“禅让制的传说”、“大禹治水”、“牧野大战”、“烽火戏诸侯”等;也可以用传说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如《封神演义》、《哪吒传奇》等。学习《春秋战国纷争》一课时,可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使历史更加丰富、鲜活;同时在感受古人智慧的同时,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列表归纳,比较学习 利用表格进行分类总结,这样将有助于深入、牢固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处理复杂学习内容的方法。 用列表的方法能够清楚地体现朝代更替所处的时间段,并且能够把与朝代建立有关的基本情况一并列出,一目了然,便于掌握记忆。因此在学习《夏、商、西周的兴亡》时,采用列表法,如下:
《中华文明的勃兴(一)》内容琐碎,可按类别列表格归纳学习内容,按时间总结这一阶段的文化成果。通过按类和顺时两次梳理加工知识,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
《中华文明的勃兴(二)》共学习了六位思想家和一位军事家,内容十分庞杂,而且有些人的活动和思想是十分接近的,可运用列表,容易比较归纳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区分记忆。
三、巧用谐音、串联记忆 串联记忆,是将所记忆的几项内容根据其各自的特征和相互联系串起来记忆。春秋时期,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时间长了,这“五霸”易忘掉其中的一两个,可运用谐音、串联记忆,容易记牢。即:“近闻(晋文)齐桓采松香(宋襄),锯断秦木(秦穆)留楚桩(楚庄)”。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用串联加谐音法记作:“七叔含烟找围巾”。 四、读图识图,形象学史 学会从历史图片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识读《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中商周时期青铜器和玉器图片,观察《司母戊鼎》图和《司母戊鼎制作想象图》,感受其高超的工艺和规模的庞大,观察《四羊方尊》图感受到其工艺的精美,观察《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以及《青铜面具》、《青铜树》等,掌握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多样性和分布范围广的特点。观察《商朝戴枷的奴隶俑》《殉葬奴隶遗骸》,感受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的本质,认识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基础之上的。 识读教材中的《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标出春秋大国和战国七雄的方位,形成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时空概念,分析概括春秋霸主先后相继、战国七雄同时并存的特点。 展示《北京人的石器》、《半坡人的石器》、《河姆渡人的骨耜》、《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等图片,比较各种工具的优劣,认识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是我国生产工具的巨大变革,它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得出: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五、运用示意图,突破重难点 分封制与宗法制、商鞅变法的作用是本部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分封的过程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用示意图表示分封者与被分封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可以使抽象的文字表述更加形象直观,便于记忆。 从现象入手,抓住本质。各国变法的内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是现象,但是只看到了现象还不能抓住本质。只有通过每一个具体措施或现象的分析,才能找出它的本质。采用下列图示,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逐条理解其作用,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本质是“封建化”,改革的趋向是“实现统一”: 六、表演历史剧,感受时代性 搜集整理与商鞅变法相关的资料,结合《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及教材中的文字介绍,将有兴趣参与的同学分成三组:改革派、守旧派和国君,整理和把握角色心理、语言,各组派4—5名代表上台表演一幕历史剧《商鞅变法》。通过表演可以帮学生进一步理解商鞅变法的目的及商鞅为变法而进行的斗争,从而体会商鞅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同时培养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七、明确历史概念,归纳学习专题 在这段历史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历史概念有: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把这四个历史概念放一起,就是制度创新专题。在这一专题中要引导学生认识“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进步意义。从分封制和宗法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目的认识这两种制度与前代制度的延续性,以及这两种制度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八、理顺因果,形成逻辑 历史的发展是连续的,历史事件之间有相互的联系,此事物的结果,可能是彼事物的原因。把“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两课课文与“百家争鸣”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可以理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生产力大发展,导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地主阶级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进行变法改革,通过变法中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而社会制度的变革又加剧了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在学习时,理出本单元课与课之间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总结出政治、经济、思想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历史感悟】 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以古鉴今。学习这段历史后,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意义有:1.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有继承性和延续性的,我们要在继承与吸收的基础上,做到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传统文化。2.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只有统一才更有利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3.改革,能发展社会经济,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同时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风险的。因此要顺应时代潮流,适时改革。 作者简介:马晓燕,山东省邹平县黛溪中学历史教师。主编或参编过《初中历史基础训练》、《5 年中考3 年模拟》等多种教学资料,并长期为《中学历史快递》、《中学生学习报历史周刊》、《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法报》、《少儿智力开发报》撰稿。先后获得过滨州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如何解答图片型历史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