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2:11:41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知识梳理: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河北 任素君 第11课 民族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原因: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2.民族区域自治 (1)提出:筹建新中国时。 (2)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当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 (3)结果: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3.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 党的民族政策 (1)内容:各民族共同发展。 (2)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 2. 成就: (1)少数民族的发展 ①西藏:20世纪60年代初,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今天西藏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 ②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 ③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2)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动了西部大发展。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 目的:解决香港、澳门、台湾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统一。 2. 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提出。 3. 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 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指明了前景,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 条件 (1)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根本)。 (2)“一国两制”的提出(关键)。 2. 香港回归 (1)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 (2)1997年7月1日,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3. 澳门回归 (1)1987年,中葡签署《联合声明》。 (2)1999年12月20日,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4. 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华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推进祖国的统一大业 1.对台政策的制定 (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定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毛泽东:“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4)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措施,缓和两岸关系。 2.海峡两岸的交往 (1)两岸隔绝关系被打破: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2)两岸民间团体的建立 ①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协会。 ②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府对话。 (3)“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 ①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②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4)江泽民的八项主张 ①提出: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②内容: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等。 ③意义:新时期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5)2000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共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并表示将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儿女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内外人士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作者简介:任素君,河北定兴第三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先后在《中学生学习报》、《考试报》、《中学生导报》、《素质教育报》、《少年智力开发报》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单元导学: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下一篇:如何正确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