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1:11:59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民以食为天──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河北 张兰俊 张振庄 “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中国很早即进入农耕时代,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人口相对较少,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使老百姓不得不对温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古代,国家、江山被说成“社稷”,而这个“稷”在古代有的书上说是黍类,有的书上说是谷类,总之是一种粮食。古代一直以稷为百谷之王,所以帝王都奉祀“稷”为谷神,进而以此指代国家。 “民以食为天”不仅仅居于中国食文化的核心,还是历朝历代的立国之本。历代统治者都重农轻商,国家始终以农业为中心。 《周书》介绍八件国家大事(“八政”),第一就是食──拿今天的话说,就是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无农不稳,压倒一切。今天我们探究一下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农业经济。在我国农耕文明史上,集中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生产工具的重要发明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回忆一下有哪些呢? “文绉绉”石晓彦抢先道:“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汉代耕犁工具──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播种工具──加快播种速度的耧车、牛耕法──二牛抬杠法;唐代耕犁工具──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 2010年5月,发生在南方的洪涝灾害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引起了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关注。中国古代天遇大旱或水灾,农民颗粒无收,为此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重视水利建设,想一想有哪些呢? 分组探究5分钟,做好记录,选出代表准备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讲解。(同学们探究的很热烈,互为补充,认真整理记录。) “短跑健将”安琪健步如飞到讲台:“谁知道‘天府之国’美称的由来?” “故事大王”吕金彪:“四川成都平原;战国时期秦昭王时,蜀大守李冰父子组织蜀郡百姓兴修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利于灌溉和航运,使四川农业‘无寸土之旷,岁三、四收’,使巴蜀地方‘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粮食年年丰收,手工业发达,经济实力日益雄厚,获得了‘扬一益二’(扬指扬州,益指今四川地区)的赞誉,更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安琪:“很好,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汉代治理黄河的皇帝是谁?二者治理黄河有何不同?” “机灵鬼”郝子涛:“汉武帝时期治理黄河,修建:白渠,经过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过大水灾;东汉明帝时期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治理黄河,修建:黄河大堤,经过治理,黄河下游两岸被淹的土地变成良田,今后八百多年黄河没有改道。” 安琪:“不错。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错,这不是农业方面的。”“历史通”李昭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安琪:“当时国家的水上粮食运输全靠大运河。” “历史通”李昭阳:“今天探究的是农业不是交通。” 安琪:“很好,大运河的开通不算。” “‘师生’配合的很好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有哪些呢?(提示:民以食为天,有哪些食呢?)” “智多星”德政:“啊,我知道了,北宋初年,为提高粮食产量,福建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引进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经济作物,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很好!完成下列练习。”(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1.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下列哪一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A.筒车 B.铁农具 C.都江堰水利工程 D.牛耕 2.假如你给李冰画像,可以选择的历史场景是 A.上书秦孝公请求变法 B.奉乾隆旨意领兵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主持修建都江堰 D.陪唐玄宗考核县令的政绩 3.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是天下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材料二 “夫农,天下之根本也。” 回答: ①这两段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②举二例说明汉代实行这种政策的具体做法。 参考答案 1.D 2.C 3.D 4.①农业是天下的根本。②第一例,汉武帝、东汉明帝治理黄河。第二例,改进了农具,汉代耕犁工具──犁壁、播种工具──耧车。 民以食为天,中国古代历朝重视农业生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实践中明确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应该看到我国离农业强国的距离还很大。土地分散,生产效率低,技术落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是否能让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十的农民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受益,关系到我国的安全和稳定,这是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作者简介:张兰俊,河北省冀州市徐庄乡中学历史、思想品德教师。主持衡水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初中政史实施学科创新性教学的研究》已顺利结题;多次参与编写《学历水平》、历史《面对面》等教辅用书。 张振庄,河北省冀州市徐庄乡中学历史教师。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刊登在期刊、报纸上,曾获“冀州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并获得政府嘉奖。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我们从明盛谈到了明亡
- 下一篇:中国古代主要经济政策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