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说明 商朝司母戊鼎制作的想象图 本课导入框有一幅商朝司母戊鼎制作的想象图,这是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通史陈列的展品。画面反映了司母戊鼎的浇铸过程。在商代,当时人们使用坩埚熔炼青铜,每个坩埚能熔铜12.5公斤,铸造这样一个大鼎约需80个坩埚。当时,制作青铜器,还要进行两大项工作,第一步是要对矿石进行熔炼,其中包括选矿、初炼、提炼和加锡等。第二步就是具体铸造青铜器的过程。它包括制模、翻范、合范、浇注、打磨修整等。这一道道的工序,缺一不可。正像古书所说,铸造一件精美青铜器必须具备“型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几个条件。当时的人们正是通过这些工序铸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司母戊鼎。近年来,一些中外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司母戊鼎进行了化学定量分析,结果符合六分其金而锡居一的铸器的合金比例。这幅图画生动地再现了商朝铸鼎的场面。 司母戊鼎 这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因鼎宽大得形似马槽,人们又称它为马槽鼎。鼎重832.84公斤,高1.33米,口长1.10米,壁厚6厘米,立耳,长方形,四柱足中空。纹饰以云雷纹为底纹,耳的外郭饰一对虎纹,虎口相向,中有一人头,似被虎所吞噬。鼎腹、上下均饰以夔纹构成的方框,两夔相对,中间以短扉棱相隔,足部饰兽面纹,下有三道弦纹。腹壁内有“司母戊”铭文。科学家们分析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用21块陶范铸成。双耳是先铸成后再嵌入鼎范内,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铸成。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鼎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西周可烧炭火的青铜器 这是1976年在陕西扶风出土的西周可烧炭火的青铜器。器高16厘米,口径12.1厘米,分上、下两截,上半截为长方形鼎,两侧各有一附耳,鼎身四角铸有卷尾行龙;下半截为方座,中空,内可燃炭火以煮熟食物。方座两侧有方形窗孔,正面有两扇门,右门上有受过刖刑(砍脚)的奴隶做成的门闩,可以开关。方座下有四足,足上还铸有“怪兽似猴似鹰”。整个器具装饰华丽,构思精巧。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这是1986年在我国四川省成都市东北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立人像。它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古蜀国人制作的。像高163.5厘米,躯体修长,身着左衽长袍。青铜人的右臂向上曲举,左臂向下弯曲,宽大的手掌空握,好似握着什么器物。长袍下部雕有饕餮纹,下摆成燕尾状。面部方正,大眼睛,直挺的鼻梁,方额大耳,耳垂还穿有小孔。脑后垂长发辫,头戴华丽高冠。双脚赤裸,站在一方座上,神情肃穆庄严。据考古学家分析,这个铜人可能是古蜀人掌握祭祀大权的巫师。铜像采用分段浇铸法铸成,说明这一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商朝玉虎和玉象 这是1979年在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商朝玉虎和玉象。玉虎高3.l厘米,长14.l厘米,身体长圆呈碧绿色,作行走状。玉虎为方首双耳,方形目,八字形须,张口露齿,长尾下垂,尾尖上卷,身饰云纹。玉象身体肥硕,长鼻上伸,小眼细眉,大耳下垂,身上饰有花纹,造型小巧可爱。从这两件玉器可以看出,商代玉雕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商朝戴枷的奴隶俑 这是1937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朝戴枷的奴隶俑。陶俑一高一矮,男俑高6.l厘米,女俑高5.5厘米,男俑的双手被枷在背后,女俑双手则枷在胸前。这两件俑为灰陶,俑的形象比较粗糙。仅捏塑出人的五官和身体的大概形象。这两个陶俑的出土说明了商代奴隶的悲惨处境。白天,奴隶们在奴隶主的监督下,从事艰苦的劳动;夜晚,为了防止奴隶们逃跑,奴隶主又给他们戴上枷铐。 在西周一件青铜器上,记载着一个奴隶主向另一个奴隶主买五名奴隶,标价是一匹马加一束丝 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束丝的记载,见于西周中期的曶鼎铭文。曶鼎早在清朝年间毁掉,现仅有鼎内铭文拓片传世。铭文约四百一十字,共分三段,其中第二段记载了奴隶主曶曾向另一个奴隶主买来名字叫陪、恒、耦、仓、眚的五名奴隶,其代价是用一匹马加一束丝,双方并订立了契约。这幅图就是根据上面的内容绘制的,它说明西周奴隶的地位是何等低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