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做一做”:对着手背吹气、哈气,你的感觉是吹气时手背较 ▲ (选填“冷”或“热”),这是因为吹气加快了手背表面空气的流动,使手背上的水分 ▲ 加快,且需 ▲ (填“吸热”或“放热”),所以出现了刚才的感觉;而哈气是因为哈出的热气温度高于手背的温度,水蒸气遇冷 ▲ 成小水珠,并且 ▲ (填“吸热”或“放热”), 所以产生了不同的感觉. 17. 如图为色光三原色的示意图,图中区域1应标 ▲ 色,区域2 应标 ▲ 色. 18. 发生地震、台风时,常伴随有 ▲ (超声波/次声波)的产生.频率高于 ▲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19. 深秋,为避免树上的桔子在夜间气温骤降时被冻伤,果农经常在傍晚给桔子树喷水,这是利用了水在 ▲ 时(填物态变化名称),放出热量,使桔子不被冻伤. 此外,果农家中使用的液化气是用 ▲ 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20. 海洋动物质量越大,其叫声越是有力而低沉,即响度较 ▲ ,音调较 ▲ .甲、乙两曲线为科考船声纳系统收录的500kg的海豚和100t的蓝鲸叫声的波形图,其中, ▲ (填“甲”或“乙”)是海豚发出的. 21. 如图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的水量,用棒敲击瓶子时,可发出不同的音调.那么发声体是 ▲ ,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右是依次 ▲ (填“升高”或“降低”)的.向保温瓶注水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 传播到人耳的;随着注水增多,听到声音的音调会 ▲ (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22. 有一种能反映空气水蒸气含量的装置叫做干湿泡温度计,它是由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其中一个温度计被湿布包起来了,两个温度计的读数不一样,湿泡温度计的读数较 ▲ (填“高”或“低”),这是由于湿布中的水在 ▲ 时要吸热,在一定温度下,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差别越小,表示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 ▲ (填“多”或“少”). 三、解答题(本题共8小题,共48分.) 23.(4分)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到的结论是: ▲ . (2)小华同学用手敲鼓,鼓面发出响声,但是他看到鼓面几乎没有什么 变化.于是他将碎纸屑放在鼓上,通过碎纸屑的振动反映鼓面的振 动,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 .(填“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图的实验:接通瓶中的手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 ▲ (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 ▲ 是正确的. 24.(4分)为了探究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同学在3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和面积相同的水,放在同一地方.第一块自然蒸发,如图a所示;对第二块玻璃板进行加热以提高水滴的温度,如图b所示;对第三块用风扇吹风以加快水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如图c所示.三次水滴蒸发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1、t2、t3,且t1>t2、t1>t3. (1)比较图a和b可知:质量、面积和 ▲ 相同的水, ▲ ,水蒸发越快. (2)比较图a和c可知:质量、面积和 ▲ 相同的水, ▲ ,水蒸发越快. 25.(5分)如图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会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1)在该实验中,小明在测量 不同色光区域的温度时,发现温度计放在 ▲ (选填“A”或“B”)的外侧时温度计示数上升得较快,说明在这一区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叫 ▲ ,其主要特性是 ▲ 效应. (2)如果在暗室进行该实验,并在三棱镜与白屏之间放置 一块红玻璃片,则白屏上将见到 ▲ 色光.若移走红 玻璃片,在白屏上贴满绿纸,则屏上将呈绿色和 ▲ . 26.(6分)温度计的使用: (1)按照温度计的使用步骤,下面的操作次序依次为 ▲ . a. 取适当的温度计 b. 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 c. 让其与被测液体接触一定的时间 d. 让温度计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e. 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2)上图为某同学用温度计测量温水的温度时的情景,指出他操作中的两处错误: ① ▲ ;② ▲ . (3)图甲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 ℃,那么甲的 示数是 ▲ ℃,乙的示数是 ▲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