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这件事已经很遥远了。这些年来在社会上东奔西忙,我会时不时想起那场夏日原野上的追赶,想起看瓜老人那永不放弃的一瘸一拐的身影。 16、用简要的语句概括文章内容。 17、怎样理解第⑩ 段“凯旋”一词的作用? 18、 根据选文,请你理出“我”在被追赶中心理、行为的主要变化过程。 19、 第⑤ 段中对夏日田野繁华而富有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0、 品味第⑧ 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不放弃——追上”可以引申“不放弃——成功”请你简要概括地写出某个名人一件类似的事。 21、 从本文对看瓜老人的描绘中你能分析出他是一个怎样的老人?从夏日原野上的这场追赶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三)放鹤亭记(节选)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向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2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东山之麓 ( ) 或立于陂田( ) 纵其所如 ( ) 鸣鹤在阴( ) 23.翻译下列句子。 ①水及其半扉 ②故《易》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 24.给文中划线句加上标点。 春 夏 之 交 草 木 际 天 秋 冬 雪 月 千里 一 色。 25.从节选文字看,苏轼为什么会认为“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26.从节选文字看,苏轼认为“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未可与易”的是什么? 2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放鹤亭”的特点。 四、体验和作文 28.读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之外,还有观察、欣赏、咀嚼、探究等意思,读的对象可以是书报杂志。也可以是人、大自然,或者是生活的某种经历,某种社会现象等。在成长过程,你一定阅读过不少好书、好文章;你也一定品味、揣摩过许多的人、事、物。好书、美文会让你感动、快乐,并从中得到营养;山水、景物会让你兴奋、留连,并从中得到启迪;而人,则会使你有更多感慨,并从中获得更多的体悟……总之,无论对象是什么,只要你认真地读它,你都会深刻地了解它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快乐,启发,教益。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自拟题目,题目中必须含有“读”字。 3.写出真情实感。 4.600字以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