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二试题库 > 月考 >

初二语文下册复习资料:第五单元达标训练试题(3)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1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4分)
    ①才美不外见 _____通_____ 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
    1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5.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4分)
    16.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7——20题。(12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①晏如也( ) ②造饮辄尽( ) ③兹若人之俦乎( )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9.根据课文内容填写。(2分)
    ①五柳先生名号的由来是:
    ②全文的中心句是:
    20.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B.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己)读书、饮酒、写文章的三大志趣。
    C.文章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突出了其高洁的志趣和人格,使笔调诙谐。
    D.文章最后两句设问的话是赞语的实质,与“不慕名利”想照应,体现了先生的特点和优点。
    (四)阅读下面选文,回答21——24题。(14分)
    吕蒙正不计人过
    吕蒙正相公①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A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⑤,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因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B时皆服其量⑥。
    注:①吕蒙正相公:吕蒙正宰相。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吕蒙正,北宋人,曾三任宰相,为人正直敢言。②参政知事:副宰相。③朝士:有资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④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⑤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⑥量:度量,气量。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①不喜记人过 ( )②是小子亦参政耶 ( )
    ③蒙正遽止之 ( )
    22.下列句中的"之"所指的对象是谁?请用直线连接起来。(3分)
    ①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A同列
    ②蒙正遽止之 B朝士姓名
    ③不问之何损 C吕蒙正
    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A、B两个句子。(4分)
    A:
    B:
    24.本文赞扬了吕蒙正怎样的品格?从吕蒙正身上我们得到哪些启示?(4分)
    四、写作(40分)
    品味下面一首小诗,以“攀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世界,充满七色阳光
    人生,充满美好向往
    在通往理想的攀登上
    每一步都弹奏着苦与乐的乐章。
    提示和要求:
    (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不要忘了拟一个题目。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否则会扣分。
    (4)不得抄袭。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最好不要少于5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