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2:考了好成绩回家时,父母很高兴,给我做好吃的。 生3:星期五回家,问我在学校的表现,作业做得怎么样。 师:大家都很细腻,从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中都能感受到父母的期待,父母的爱。随父亲到崔家庄小学念书的我拥有了“我的第一本书”,而同样聪明却不能上学的乔元贞拥有的却是“惟一的一本书”,这样两种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两种不同的命运。 出示课件: 牛 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 乔元贞:乡村小贩。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师:从牛汉和乔元贞不同的命运中你能理解到父爱是什么吗? 生:贫穷的父亲让我随他到崔家庄小学继续读书,贫穷的乔元贞的父母选择不让乔元贞读书。聪明的我由于读书成为了著名的诗人,拥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同样聪明的乔元贞由于不能读书成为乡村小贩,为生存而打拼。父亲不同的决定造成了不同的命运。父母应该负起培养孩子的责任。(板书:父爱是一种责任) 【案例反思】 学生在品味《我的第一本书》描述父爱的语言时不但够领悟到蕴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父爱的内涵,并引发自己的联想,正确解读自己生活中蕴含在父母种种行为中的爱。这得益于我那“父爱是一种期待和责任”的文本解读。 方智范教授指出: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这是一道“铁门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说明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文本是由一个个传承中国文化的汉字,一个个饱含深情的语词,一句句充满灵性的句子组成的,它不是“死板”的,它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情感倾向等,都需要老师去解读,去品味,挖掘出文本的内涵。如何才能做到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呢? 一、教师要站在学生情感角度解读文本 《我的第一本书》能让学生感受到“爱”,语言品味要培养学生爱自己,爱他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往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工具性的作用,而忽视人文性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成长作用,导致学生只掌握呆板机械的知识,缺乏生命的气息,没有爱心,大有一种“白读书”的味道。其实,语文学科是进行爱心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我的第一本书》一文中发生在父亲、“我”、乔元贞之间的的故事充满着爱心和责任。透过语言的熏陶感染,让学生体验感受,沉浸在爱心之中,从而感悟关爱,理解关爱,体验爱心,生发爱心。形成一种关爱自己,善待自己;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的第一本书》可以让学生学会“感恩”。人是一种社会动物,生活在一种社会关系之中,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一种让学生学会感恩、尊重的教育。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出现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旋转的现象,导致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光从自身利益出发,觉得大人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应该的,不会尊重别人的感受,不会感激别人的付出,缺乏感恩之心,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时才知道可贵。在《我的第一本书》语言品味中学生体会到了我的父亲与乔元贞父亲对待儿女教育问题的不同态度造就了我和乔元贞不同的命运,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一颗感恩的心。 在《我的第一本书》教学中我站在学生情感的角度找到文本和学生情感的结合点——父爱是一种期待和责任。才能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有感受到这种期待吗?”才能让语言品味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领悟到蕴藏在文字背后和生活细节中的殷殷亲情。 二、教师要站在文化的高度解读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钱理群先生认为:“如何引导孩子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或许这才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的根本。”其实钱先生此话也道出了解读之根本。语文文本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又有当代先进文化之精华。通过与文本对话,进入一所所“精神家园”,进入了一座座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人的心境,与百年之远、千里之遥的大师巨匠、先哲,与现代的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进行心灵的交流,思想的对话,感受先贤今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思维结晶,感受到他们“高尚”、“淡泊”、“豁达”的胸襟,体悟到人类勤劳、勇敢、诚信、智慧、不畏艰难、热爱和平的传统美德和崇高道德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认识到中外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为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底子。 要实现在文化的高度与文本对话,对话的立足点要高,要站在透过文本解读作者精神境界的高度,探寻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深刻领悟文本的文化内涵,就要认真领略字词中的文化信息,在语言的感悟中培养文化意识。“要用心去感悟语言,要穿透语言,领会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底蕴”。我用心去感悟《我的第一本书》的语言,才能领悟到“父爱是一种期待和责任”,才能引导学生品味到文本中苦难岁月中人间的温情和父亲对我的期待和责任。 语言品味能否灵动起来,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文本解读的厚度与深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只依赖教参,依赖名家的理解,教参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名家怎么讲,我也怎么讲,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对文本应该有自己深入而独特的解读。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生存方式的风向标,是“安身立命”之道。老师只有在大量占有文本信息的基础上,站在学生情感角度和文化的高度对文本进行有深度的解读,方能在课堂上成竹在胸,驾驭自如,语言品味才能深刻而富有灵性。j.Co M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