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测试(二) 一、日积月累,运用自如 (20分) 1.音形天地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 蹊跷 祈祷 姹紫(yān) 红 故弄(xuán) 虚 2.名句回放(6分) (1)在杜甫的《春望》一诗中,最能表达诗人“忧国之情凄凄,思家之心切切”的两句诗是 , 。 (2)“ , ” 这两句诗是《泊秦淮》中形象化的议论,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3)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最能表达爱国诗人陆游把金人赶出国土,使国家恢复汉唐强盛愿望的两句诗是“ , 。” 3.语文实践 (5分) 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长城》专题,知道了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修筑了,明代也曾大规模地修建过长城,那你知道长城的一些知识吗? ①明长城东起 ,西至 。 ②请写出与长城有关的一个人物、一个传说、一则俗语或诗句。 人物 传说 俗语或诗句 ③你能用一个比喻句描述一下你心中的长城吗? 4.走进图书馆 图书管理员通知你们初二同学又来借书,马上出示两小题要考考你。请在正确的括号内打“√”。(2分) ①《最后一课》的作者是——都德( ) 莫泊桑( ) 欧•亨利 ( ) ②陆游生活在——唐代( ) 五代( ) 南宋( ) 元朝( ) 5.牛刀小试 下面是某学生的作文片断,请按要求修改三处划线的语句。(3分) ①每当站在祖国的地图前,使我油然而生无尽的遐想:祖国需要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②去开创那辽阔的大西北,③让塔克拉玛干沙漠改变模样;需要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在大西南的横断山脉中,营造出一个个高峡平湖…… 第①处句子成分残缺,修改的方法是 。 第②处句子搭配不当,应修改为 。 第③处“改变模样”这一表述欠具体生动,宜改为 。 二、阅读之旅 (40分) (一)名篇重读 (12分) 语法课上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也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作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节选自《最后一课》) 6.“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一句中破折号的用法是 。(1分) 7.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2分) 8.就文中的细节描写,回答下列问题:(3分) ①“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这一细节,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答: 。 ②“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也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这一细节,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 答: 。 ③小弗郎士对鸽子的叫声产生的联想,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 9.“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2分) 10.“最后一课”结束了,请你续写一段,写“我”是怎样离开教室的。(150字左右)(4分) (二)玩味古典(12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杂下》) 1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2分) ①齐之习辞者也( ) ②今方来( ) ③何坐( ) ④缚者曷为者也( ) 12. 翻译文中画浪线的句子:(2分)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13. “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2分) 14.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2分) 15.结尾处写道“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2分) 16.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2分) (三)美文追踪(16分)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钟丽思 (1)记得那是十二月,当八十年代的最后一页即将翻过的时候,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进修。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 (2)入学前,有人向我介绍该校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提问刁钻古怪,几乎让他所有的学生领教过什么叫‘难堪’……” (3)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课。我上第一堂对话课时,就被这位教授点着名来提问:“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4)我说:“概括地讲,先生,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5)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6)教授弯起右手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您会给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您的首长是如何工作的。” (7)我说:“我坦诚地告诉先生,我的首长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8)全班“哄”地一下笑起来。那个来自苏丹王国的阿卜杜勒鬼鬼祟祟地朝我竖了竖大拇指。 (9)教授两手插入裤袋,扬起头问:“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