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全文以 “月光” 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 清冷皎洁 的意境,表达了作者 旷达 的心境。 ¬ 3、“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4、从“念无与为乐者”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因为作者正在被贬期间,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5、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7、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二人心有灵犀。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或者怎样赏析本句?)¬ *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积水空明”比喻月光,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的特点,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的特点。 全句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 9、“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旷达的胸怀、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各种复杂的感情情尽在其中。 10、“闲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时,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1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 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观潮》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观潮》 选自《武林旧事》。作者周密,字公瑾,南宋人。 2、《观潮》第一段中首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 3、作者对潮水的描写由远而近,对潮水从 形、色、声、势 四个方面进行描绘的①写“形“的句子是: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写“色”的句子是: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③写“声”的句子是: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 ④写“势”的句子是: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在这对潮水的描写中 ,作者运用了 比喻 和 夸张 的修辞手法。(“仅如银线”“玉城雪岭”是比喻;“声如雷霆”“吞天沃日”是夸张) 4、《观潮》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有什么作用? ①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 ②照应前文“天下之伟观”一句 ③为下文写军事训练和民俗表演作了铺势。 5、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精彩之处在于 ①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 ②演习阵势变化多样 ③水兵作战技艺娴熟 ④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 ⑤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6、作者写水军演习采用了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采用了动静相衬的方法,演习时声势浩荡,结束时转瞬即逝,起到了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7、描写吴中健儿形象的句子是:“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突出吴中健儿高超本领的句子是:“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8、《观潮》最后一段主要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主要写了观潮的人之多,其作用是 :从侧面表现了潮水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湖心亭看雪》常见重点问题简答 1、《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明末清初人,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从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3、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明思宗朱由检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用意吗? 表现作者怀念故国的深情 4、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写出了 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 的意境。 作用: 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5、“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 天空、云层,山峦湖水 茫茫一片,举目皆白 的景象。 6、《湖心亭看雪》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这样写是否矛盾? 这样写并不矛盾。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 突出 自已与舟子等一般人的志趣不同, 反衬自己 清高与孤傲 的情怀。 7、“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强”字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 “拉”表现了客人的喜悦心情。 8、结尾的“痴”有何含义和作用?(结尾舟子的话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情感?) “痴”的含义是“痴迷”“着迷”,为西湖的雪景而迷,为故国的山河而迷,也为知音难觅而迷。起到了 画龙点睛,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的作用。 9、“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情怀?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 写出了作者 超然脱俗的性格和清高与孤傲的情怀。 10、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或者 写湖心亭巧遇两人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不多余。写湖心亭巧遇两人的情节有以下作用: ①使文章富有波澜,给沉寂浑茫的雪景增添一分生气和一分暖色 。 ②借他人之口抒发作者自己知已难逢的惆怅。 ③写痴”情人不只“我”一个,巧妙地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