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二试题库 > 月考 >

初二语文下册复习:古诗文训练(北师大版)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1、本文选自《____》,这部书相传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由___整理,编定为_____篇。
    2、用原文填空。
    表明邹忌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的行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点明纳谏成效之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
    3、邹忌从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5、邹忌怎样成功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好处?
    答:邹忌用日常小事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用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设喻,由小到大,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类比推理,巧妙的讽喻齐王。道理由潜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易于接受。
    好处: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的社会交际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劝说别人要注意方式方法,既尊重对方,又言辞委婉,循循善诱。
    6、写一句表现勇于接受意见的名言或故事。
    答: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文章第二段写的是: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8、有关纳谏,从谏的名言:(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9、邹忌是怎样发现自己不如徐公美的?
    答:邹忌见到徐公后,仔细观察他的容貌,再照镜子作比较,发现自己的容貌不及徐公美。
    10、邹忌运用了借此喻彼的方法讽喻齐王纳谏,这种说理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邹忌运用借此喻彼的方法讽喻齐王纳谏,现身说法,比喻贴切,论据确凿,使人易于接受。
    11、从进谏的方法和齐王纳谏的态度两方面,谈谈对我们处事为人的启发?
    答:
    12、第一段写比美的事,与文章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何关系呢?
    答: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
    13、人物言行可以体现其品质,试对邹忌和齐王做简单评价?
    答:邹忌: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心,具有良好的自觉自醒意识,善于设喻说理,现身说法,明白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王:开明而有作为。善于纳谏,闻过则喜,以民为重,勇于改革。
    14、敢于进谏的忠臣的故事:
    屈原因向楚王进谏而造逐放,最后投江而死。
    八大题答案
    1、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3、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
    4、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5、“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6、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7.察纳雅言(开张圣听 咨诹善道)
    8.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二、虚词一览
    而: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 __________ 暮寝而思之 __________
    时时而间进 __________ 窥镜而自视 __________
    之:臣之妾畏臣,闻寡人之耳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王之蔽甚矣__________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________ 问之客曰 __________
    由此观之 __________ 燕赵韩魏闻之 _________ 吾妻之美我者 __________
    以: 自以为不如 __________ 皆以美于徐公 __________
    于: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_______ 皆以美于徐公 ________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 皆朝于齐 __________
    (一)读《郑板桥题画三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季,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凌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6、解释下列加黑字的意思(4分)
    (1) 新篁初放 篁:____________
    (2) 岂非天然图画乎? 岂非:__________
    (3) 遂有画意 遂:____________
    (4) 倏作变相 倏: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 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2) 独画云乎哉!
    8、第一则通过写养竹、爱竹,潜心观察,最后总结出主旨。请你概括出这则短文的主旨。(3分)
    9、第二则短文作者从画竹的过程中总结出怎样的作画经验?试总结文中写到的作画过程。(3分)
    10、这二则文章都是以画竹论艺,尤其是郑板桥总结出的画竹,先观察,得“眼中之竹”,次是凝思,生“胸中之竹”,最后是落笔,成“手中之竹”。对你的学习有哪些启发?谈谈读后体会。(3分)
    11、前人认为板桥题画中多于闲言、戏语中见情趣。试从第二则短文中找出一处作分析。(3分)
    年级语文通假字归类整理
    5、与 yǔ 通“欤”,吗
    轻寡人与 《唐睢不辱使命》
    6、错 cu 通“措”,施行、置办
    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7、仓 cāng 通“苍”,青灰色
    仓鹰击于殿上 《唐睢不辱使命》
    8、谕 y 通“喻”,明白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 《唐睢不辱使命》
    9、说 yu 通“悦” , 高兴
    秦王不说 《唐睢不辱使命》
    29、孰 通“熟”,仔细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曹刿论战
    一、基础知识掌握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做,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关于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作战中要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等。
    3.本文的特点是“记言”,剪裁得当。以“远谋”为线索组织材料;并使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的“鄙”,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从而塑造了军事家曹刿的形象。
    二、文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我】指鲁国。【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谋】谋划。【间(jiàn)】参与。【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对】回答。【惠】恩惠。【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帛(bó)】丝织品。【加】虚报。这里指以少报多。【信】实情。【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情】(以)实情判断。【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属】类。【鼓】击鼓。【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逐】追赶,追击。【既】已经。【克】战胜。【故】原因,缘故。【再】第二次。【衰】减弱。【竭】尽,消失。【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测】推测,估计。【伏】埋伏。【靡(mǐ)】倒下。
    (二)通假字
    【徧(biàn)】同“遍”遍及,普遍。
    (三)一词多义
    【从】①听从(民弗从也);②跟从(战则请从)。
    (四)成语
    【一鼓作气】(成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后比喻鼓起干劲,一口气完成。【辙乱旗靡】后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三、阅读理解运用
    1.表明对话背景的句子是:齐师伐我;公将战。
    2.反映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态度的话语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表明全文线索(纲,文眼)的词语是:远谋。
    表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5.“取信于民”在文中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分析鲁庄公“鄙”的表现。
    战争前:“将战”——轻率;前两次答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目光短浅。战争中:“将鼓”“将驰”——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后:“问其故”——胜不知因,平庸。
    7.分析曹刿“远谋”的表现。
    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战后总结经验。
    8.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是: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9.曹刿认为反攻的有利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10.表明曹刿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原因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追击原因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2.评价鲁庄公其人。
    鲁庄公是平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的保佑上,说明他目光短浅,在战争上无能;他急于迎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与一般昏君有别。
    13.怎样评价曹刿其人?
    有远见卓识,临危不乱,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14.大凡高瞻远瞩者都注重人民的作用。举例说明。
    李世民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这些都说明人民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作为封建社会的君主应时刻为人民着想,以人民疾苦为念,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巩固天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执政为民。
    15.浅谈曹刿战略思想的现实意义。
    曹刿强调弱国在对强国战争中应采取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知己知彼、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原则,在现代战争中仍然适用。取得人民的支持是取胜的先决条件,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才能克敌制胜。这已经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所证明。
    16.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
    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1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写出中国历史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写出评价。
    邓世昌,奋勇抗日,壮烈殉国。
    林则徐,不畏洋人,虎门销烟。
    8、《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爱莲说
    1 基础知识
    2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2 文言词语
    u 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 【宜】应当。【众】多。
    u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1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1 迁移拓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