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一试题库 > 月考 >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复习训练题(新人教版)(3)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四、探究提高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钱塘湖春行》
    一、常识填空
    1、《钱塘湖春行》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七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诗人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颈联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诗中描绘西湖胜景的诗句是:孤山寺北贾亭西;绿杨阴里白沙堤。
    3、诗中描写莺歌燕舞的名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抒写诗人游兴未尽,对西湖美景恋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四、探究提高
    1、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
    如:“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3、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准确地反映了初春时景物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换作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天净沙秋思》
    一、常识填空
    1、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2、《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诗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四、探究提高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说明:“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作者描绘苍凉萧瑟的秋景有什么用意?
    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达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通过秋景的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数150字左右。(课后完成)
    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惟有那匹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独自承受长夜漫漫,怎么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