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略 2、鲁迅 周树人 豫才 浙江绍兴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朝花夕拾》 《野草》《呐喊》 《彷徨》 《二心集》《热风》《坟》 《野草》 3、(1)指冬季草木枯落的天气。(2)费尽心机寻求做好风筝的办法。(3)这里指因受惊吓而身体抖动的样子。(4)宽容饶恕。 【合作探究】 1、 鲁迅小时候对小兄弟玩风筝这一爱好的虐杀。 2、 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 鲁迅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4、 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 可以恣意妄为,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 5、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 【精读精练】 1、 粗暴地摧毁小兄弟快要做好的风筝。 2、 不能。换成“有幸”,我良心遭受到谴责,心 灵受到惩罚的沉重心情就表现不出来。 3、 无从补过,也就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只得沉重着”。 4、 可以说有利,或有弊,或利弊兼有,要求言之成理。 【主题阅读】 1、往事(思乡之情) 2、第一层,我离家乡越来越远;第二层,我忘不了我的家乡。 3、 我不愿做断了线的风筝 4、课文表现的是作者悔恨、自责、悲哀的情感和严于解剖、知错必改的品格;选文则表现的是思乡之情。 【能力提升】 1、(1)城春草木深(2)大漠孤烟直 2、(1)鲁智深 林冲 (2)蒋门神 3、明月无心自照人 勤耕田地 《羚羊木雕》 【自主学习】 1、略 2、疤 挽 颊 3、(1)原意是讲义气,这里指乐于助人。(2)指两人形影不离,十分要好。(3)不会回家挨说了。(4)裤子被树杈划开的口子被缝合后留下的痕迹。 4、BC;A;C 5、顺叙、倒叙、插叙。插叙 【精读精练】 1.羚羊木雕很贵重,不能送人,一定得要回来。 2.同意。奶奶知道羚羊贵重,可她更懂得孩子的心情,执意让孩子取回羚羊,伤害孩 子心灵,对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好。奶奶更懂道理,把情义看得比财物重。 3.心理;动作;被逼无奈 4.反衬爸爸妈妈,批评他们的不良行径,奶奶当不了家,使事情无可挽回。 5.不要逼孩子去要回羚羊木雕。巧妙地透露出:奶奶深知儿子、儿媳的为人,左右为难,自己也不需要说什么。) 【主题阅读】 1、因为母亲对待儿女态度的亲疏是以所送物质的多少来衡量的。 2、因为母亲在头年过生日时对“我”和大姐的态度极大地刺伤了“我”,“我”对母亲很不满。 3、哥哥以实际行动来揭示人之常情,以“我”对哥哥的表现来道出母亲不是圣人,目的是劝“我”不应该责怪母亲。 4、第一次流泪可理解为母亲对“我”和大姐不同的态度刺痛了“我”的心,“我”难过得流出了眼泪;第二次的眼泪是“我”听了哥哥的陈述后的感到之泪。 5、 答题指向:可以直接跟母亲言明;可以不以为然,不必将母亲的态度放在心上。 【能力提升】 1、(1)蜡炬成灰泪始干(2)不畏浮云遮望眼 2、(1)处世精诚 (2)十年树木千秋业 3、(1)关羽 重情谊,知恩图报,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但又居功自傲 (2)贾宝玉 《散步》 【自主学习】 1、 略 2、 1)写出盼望、急切的心情,同时包含了子爱母的感情。 (2)忍受、艰苦支持,写出了对母亲的关心和挚爱。 3、 D、B、A、C 【合作探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