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简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6.用精彩的语言描述越巫三次遭砂袭击时的情景。 7.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最后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2)本文在当时与当今各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3)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及特点。 (解说:该程序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既注意了知识点方面的稳扎稳打,又注意了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兼顾了学生思维由表及里认识问题的过程。) 自读点拨 1.背景及主题说明 本文是方孝孺早年游历吴(今江苏南部)越(今浙江北部)时,依据客人的谈话而写成的一篇类似寓言的短文。它说的是“好诞者死于诞”,此人至死都没能觉悟到自己死的真正原因。作者通过越巫这一典型形象,告诫人们如果不正视自身错误,认识其危害,那么后果将是严重的。本文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2.作者小传 方孝孺(1357—1402),浙江宁海人,字希直,又字希古,明初学者宋濂的学生。洪武二十五年(1392)荐为汉中教授。后蜀王朱椿闻其贤,聘为蜀王府教授,以师礼待之,命名他读书之室为“正学”,故人们又称他为正学先生。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召为翰林侍读,迁侍讲学士,参与建文帝削弱藩王势力的政治决策。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朱棣以诛杀“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靖难”,方孝孺亦列名于“奸党”之中。建文四年(1402)七月,燕兵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方孝孺被执下狱。成祖(即燕王)欲使他起草登基诏书,被他严辞拒绝,成祖大怒,下令诛其“十族”(九族加上学生)。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 史称方孝孺“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工于文章,风格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成祖永乐年间,凡藏方孝孺文者皆判死罪,其门生王称暗中抄录其文,编为《侯城集》。仁宗宣德年间文禁渐宽,才稍稍流传。后人编其文为《逊志斋集》。 3.关于内容的总体分析 本文写了越巫驱鬼骗财却被“鬼”惊吓,胆裂而死的故事。 开篇,作者便用生动的笔触刻画出了越巫诡诈的形象。人有病时,他设立坛场,并于坛场上鸣角振铃,跳踯叫呼,一副煞有介事的样子。病人若侥幸好了,他便归功自己,饱食酒饭,携财而去。病如没好,病人死了,他便推说其他原因,总归他不会承认自己的法术是骗人的。甚至他还夸口说鬼都不敢反抗他。第1段,仅63个字,却传神地刻画出了越巫于坛场上疯狂作法,于酒桌边放口大嚼,于人群中招摇取财,于民众前吹牛惑众的丑恶形象。 接下来文章以一长一短两段写出了越巫色厉内荏,遇“鬼”恐惧,终至胆裂而死的过程。到了紧要关头,他用自己平日骗人的那套把戏去抵御“鬼”的袭击,却无法奏效,最后角坠铃落,仓皇而逃,到家仍惊魂难定,命赴九泉。第2段以快如闪电的动感语言写出了越巫三次遭砂袭击时由慌到怕到惧的动作及情态。作者巧妙地选用了巫师作法时使用的两样道具——角和铃。“鬼”初现时,他尚能“旋其角,且角且走”,“鬼”再现时,他已“角不能成音”,“鬼”又现时,则“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了。这精彩的侧面描写配合简短的正面描写(“心大骇”“首岑岑”“行不知足所在”“手栗气慑”“惟大叫以行”“号求救于人甚哀”“大哭叩门”“舌缩不能言”“肤色如蓝”),于我们脑海中凸显了越巫可悲可怜可笑可叹的鲜活形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