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根据课后练习一所提示的内容,快读课文。再按课文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顺序。 明确:课文叙述顺序是:G、F、C、B、A、D、E 3.讨论课文段落层次。 (1)课题为《社戏》,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提问: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 (2)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提示: 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 小结: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间、地点的转移,因此,本篇小说内容可分为三段。 三 研习课文 着重理解前后两部分与中心情节的关系。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答案在第一节里可以找到:“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都是“种田”,“打鱼”的,“只有一个杂货店”。 2.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 讨论归纳: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来到自由天地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3.这一部分与中心情节有什么关系? 这一部分为中心情节的展开作了重要的铺垫。 4.在中心情节“看社戏”叙述完之后,为什么又写“六一公公送豆”呢? 孩子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六一公公“不料竟非常感激起来”,并又送上一大碗罗汉豆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宽厚慈爱,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爱平桥村,正是因为平桥村的人善良可爱,从而深化了主题。 四 课堂练习:习题七 1、2(了解连词的作用) 五 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练习习题三2、3,四、五、六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平桥村之所以“在我是乐土”是因为什么? 1.可免读难懂的书,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 2.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3.有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钓虾、放牛)。 小说还写了一个什么生活内容呢? 与孩子们一块去看社戏。 本课着重阅读第二部分“看社戏”。 二 研习课文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又如何解决的? 指名回答问题,然后归纳: 在双喜的帮助下,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 2.齐读第10节。 请学生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词语:拔……点……磕……架…… 小结:以上这些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反映出小朋友们的聪明、能干的性格。 3.去赵庄看戏,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景状物的?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归纳: 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明确下列几个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2)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这样写形象真切,突出了船行的快。 4.第12节和13节与这一节有什么关系呢? 归纳: (1)“那声音大概是横笛”,“果然是渔火”,从这几句话里可以看出:这两节与前一节是呼应连贯的,这样使文章很自然地过渡到看戏这一内容上来。 (2)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 “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小结:这是一段优美清丽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它写出了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与景有机的交融在一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