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的句子与词语: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太迟、总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四、拓展:强化发现 1.调用积累,向课外拓展。 交流明确: (1)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由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如“免受鲨鱼之吻”。 (2)有时举轻若重能使得文章轻松幽默,如“扛着一支铅笔”,“学生周末大逃亡”。 (3)分场合与对象,轻重得体,例如北京申奥时何振梁的一席话:“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创造历史,但是只有一种决定能改变历史。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将通过运动促进世界和中国的友谊,从而使全人类受益 2.与作者原文比较,推进研究。 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出示这三句话,讨论编者删改的意图,并且评价删改的效果。 (教学中,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 (教师根据学习情况决定是学生个体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平等审视的意识,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合理、能说得通就可以。) 3.总结 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甚至是风格。 (学语文,更应该用语文。用中才会思学,学也才会其乐无穷。) 五、比较:验证发现。 自读(金黄的大斗笠),比较两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并研究造成两文语言风格截然不同的原因。 (金黄的大斗笠)写了一个孩子眼中的姐弟二人的温馨世界,语言是活泼泼的。 (比较是研究性学习经常用到的方法,(散步)与(金黄的大斗笠)的视角截然不同,表达的感情也相距甚远,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也就各有千秋,这两篇文章作为一组教学材料,比较它们的语言风格,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角度。当然,教学中不要赶进度,来不及1课时完成,可以把这一项任务放在课后,作为一次研究性的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进行适当评讲就可以了。) 六、布置作业 假设你是文章中的“我的儿子”,写一写这件事情,感受语言的另一种魔力。 (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会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教学资料: 一、括号内为原文删去的三句话: 1.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3.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二、关于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