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3.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肯定个性化的发现。 (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起点) 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感受到责任的重大,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总结可以请学生做。) 二、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1.朗读第一、二两节,师生共同探讨。 朗读前提出要求:注意,文章中哪些词语或句式很“特别”。 学习第一节:以学生平常习惯的表达方式作为参照进行比较,发现作者选用句式的匠心。 通常习惯的表达有: 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 我、我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 归纳比较结果: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一个镜头。 (进一步朗读并感受课文语言,切入到本课主要目标——语言的探究,通过比较发现句式的不同寻常。) 学习第二节:自主发现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推选用得巧的词语。 句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词语:信服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会发现句式与词语的选用上都有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把小事情写得很重,写得意义不凡。) 2.学生归纳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作者用心选用句式与词语,整篇文章给人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它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2.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择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