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小橘灯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简介作者,疏通字词,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2、认识革命的艰难,学习小姑娘在艰难处境中表现出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当代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小说集《超人民往事》和通讯集《寄小读者》等。 冰心早期作品的三大主题是"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这就是冰心所坚持和提倡的"爱的哲学"。写于解放后(1957年)的《小橘灯》一文,既承继了早期作品的特点,又表现了冰心对旧中国的控诉,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这使她的作品注入了新的、充满活力的精神力量。 三、学生通过查字典,掌握重点词语。 仄仄 光景 无聊 打量 朦胧 掌握这些词语,除了正音明义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练习造句,学会使用这几个常用的词汇。 四、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尽量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开头要读出沉闷与无聊,中间要读出同情和赞赏,结尾要读出昂扬与希望。教师也可以范读一段,也可以请读得好的同学读。形式可以多样,目的只有一个:初步体会情感。 五、理清思路。 问题一:课文写"我"访友未遇而碰到小姑娘的故事。请同学们以"我"的行动为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交流解答) 明确: 1、"我"去看朋友--故事的起因。 2、"等着"朋友①看见小姑娘--故事的发生。②探望小姑娘生病的妈妈--故事的发展。③辞别小姑娘--故事的高潮。 3、见到朋友,补叙小姑娘一家的情况--故事的结束。 4、怀念小姑娘--故事的尾声。 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事情的起因、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的要素,使他们懂得,记叙文必须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表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清楚开始,表述若不清楚,思路混乱,那就更不用谈什么了。 这里强调的是叙事的思路。(交流解答) 问题二:请同学们按照"小姑娘做什么"的问题,整理文章写人的思路。 1、(小姑娘)打电话请大夫--一写其外貌神态。 2、谈家境,掏橘瓤,制橘灯--写其言谈举止。 3、赠橘灯,送客人,做手势--写其动作表情。 问题三:请同学们按"小橘灯怎么样"的问题,整理文章写物的思路。 1、小姑娘制作、赠送小橘灯--小橘灯的来历(动作描写)。 2、"我"提着小橘灯--小橘灯的作用、意义,"我"的感受。 3、朋友见到小橘灯--小橘灯引起的疑问和联想。 4、"我"想起小橘灯--小橘灯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六、小结 文章记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我们看出了小姑娘在艰难的处境中表现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