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交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蹄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一层: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搏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通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衰年老妇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妪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学生齐读,若有不明白自由提问。 五、小结 这两首诗,《龟虽寿》为乐府诗,《石壕吏》为歌行体古诗。《龟虽寿》抒发了作者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豪情。《石壕吏》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布置作业。 1` A、 背诵古诗。 B、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C、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则故事。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预习 背诵前两首诗,朗读后三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抽查背诵。 三、正课 (三)相见欢 1.听录音后,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作者李煜 (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词是李煌降宋以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