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四、教师小结(完成目标3)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五、布置作业 A、背诵全文 B、思考课后练习题。 C、写一读后感。 六、说课精要:采取学生自主试译,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背诵文言课文。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 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目标2 目标3 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抽查一男同学背诵课文。(完成目标1) 2.请一学生讲讲文章的大概内容。 3、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目标2)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目标3) 4、抽查回答,学生不同意见发表。 四、小结(完成目标3)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 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 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布置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3、4、5。 B、根据练习2写一小段文字。 C、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限。 六、说课精要:通过问题式教学法,让学生理清文章线索。 七、教学后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