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黑板:生字词。 4.两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观察思考生活中所感知的生命现象,以植物中的小草(或别的植物)和动物中的蚕(或别的动物)为例,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2.对两篇课文的要点进行比较。 3.组织讨论: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谈生命问题的课文。生命,我们从出生开始便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命,人的生命,动物的或植物的生命,同学们都说一说你感知到的有哪些?(提示:请着重以植物中的小草和动物中的蚕为例,说得详细些。) 正如大家所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无数的生命,不知你想过没有:你的叔叔阿姨家添了一个小宝宝,你的父母为什么要带着你去祝贺呢?歌唱家又为什么要为小草歌唱呢?作家又为什么要亲昵地称蚕为“蚕宝宝”呢?……下面请同学们听我们课文的朗读录音。 (一)明确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理解掌握词语。 2.了解作家。 3理解张晓风《敬畏生命》中对生命的感悟。 (二)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两课一起听),教师出示小黑板,学生勾画出小黑板上文中的词语,注意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纤维(xiān) 奢侈(chǐ) 蔚然(wèi) 丰盈(yíng) 躁动不安(zào) 折服——信服。 蔚然——形容茂盛、盛大。 哲人——有智慧的人。 丰盈——丰富、充足。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稍纵即逝——稍微放松一下便立即消失了。这里形容时间过得快。 2.了解作家张晓风和蒙田 张晓风,台湾女作家。散文、戏剧、小说三栖,尤以散文成就为文坛瞩目。1977年,36岁的张晓风被台湾地区的评论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蒙田(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的散文对英国培根、莎士比亚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文学家和戏剧家的影响颇大。主要作品有《散文集》(也译为《试笔集》)。 (三)教学过程 这是两篇谈生命问题的短文,请同学们自己再朗读一遍课文《敬畏生命》 1.考虑文章分为几部分? 2.勾画出文中作者对生命感悟的词语和句子。 讨论后明确:作者以对生命的感悟从“诧异和震撼”到“敬畏”来构造文章,因而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眼前所见的情景,使“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第二部分(3-5节),写“我”被生命的惊心动魄的壮举所折服,感悟到要怎样地“敬畏生命”。 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用笔似乎不经意地开始叙述描写,但其中却已经饱含着感情。注意下列词语:“不经意”、“大团大团的”、“令人吃惊”、“浑然不觉”、“诧异和震撼”。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着重抒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同学们勾画出来的句子可能有: (1)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 (2)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3)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3.研读第二部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着重于结合学生所感知的生命现象,真正理解勾画的三句话。 (1)作者为什么会被“折服”,会感到“无以名之的敬畏”? 讨论后明确,因为作者从树飘散白色纤维传播种子的情形,思考得很多,体会到了生命的伟大、坚韧和这种不屈不挠的付出精神。 如前面我们说到的小草和蚕,小草为了来年的“春风吹又生”,要经受严冬的考验,还有野火的焚烧;蚕呢?为了它生命的延续,不仅要作茧把自己束缚起来,还要经过成蛹变蛾的几次脱胎换骨。由此,我们也真的被自然界生命的这种伟大、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了,对生命,我们能不敬畏吗? (2)怎样理解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你的认识。 教师引导,比如:以我们现在优生优育的独生子女为例来说吧。一个女子一生排卵不会少于30年,每年排出至少十二个卵子(每月一次),也就说一生至少排出360个卵子;一个男子,一生排出的精子更是难以计数的天文数字,而我们在座的每一位独生子女,你是你父母的独子、独女,得到你这个生命,你父母的投资真够豪华、够奢侈了吧,哪里又去计算其成本呢? 同学们发言之后,教师小结。 正因为生命来之不易,我们就应从小珍惜我们的生命,珍爱它,使我们的生命实现生之价值。 (3)“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的那一棵树是一棵真正的树吗? 显然不是,因为作者已经在前面明确了这棵树是长在她自己的“心之峡谷”的一片土地上。这是作者充满诗意的抒情语句。 4.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教师小结。 通过分析,我们理解了张晓风女士对生命的深深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