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从孩子的眼光谈论老师给“我”的帮助,热情赞美自己的老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第二句直接用“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来颂扬蔡老师当时的作法,使人感到空泛,不亲切。 5.(1)我很想再见到我的蔡老师。 (2)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第二句感情深沉含蓄,第一句感情平直,联系课文前后的语气和感情,第二句表达效果更好。 四、介绍你的一位老师,要有生动事例,写二三百字。 略。 教学建议 一、这篇课文较为简单,可以指导学生先听朗读录音,然后凭借听的印象,用概括性语言写出蔡老师爱学生的五件事,以练习听、记能力。 二、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做练习。 1.“温柔”一词形容蔡老师的__________,揭示了她的内心美;“美丽”一词形容蔡老师的__________,指出了她的外表美。 2.第三段中的“从来”“仅仅”“好像”“轻轻”,她也“笑”了,这些词语表现了蔡老师怎样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3.“狡猾”一词常形容人很不老实,作者却用它来形容“我”的目光,应该如何理解它的含义呢? 4.文中两次用了“默默地”,请你很快地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迷迷糊糊”和“模模糊糊”,两个叠用形容词的意思一样吗?在文中找出它们各自的用法,若把两个词调换一下行不行,为什么? 6.文中接连用了两个“才”字,请尽快找出来。“我才醒了”中的“才”,说明了什么?“我才睡熟了”中的“才”又说明了什么?联系“梦中寻师”的情景,说说两个“才”字饱含着怎样一种感情。 7.“我记忆中的珍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珍宝”与文章开头第一个字“最”有什么内在联系? 8.最后一段中的“可惜”一词和全文哪些内容有联系? 9.你能从本文中选一个词准确地形容“我”和蔡老师分别前的感情吗? 三、关于“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一句,老师可不必过多解释,告诉同学这是一个比喻句,它表示了孩子依恋老师的心情,就可以了。 四、教本文,不必划分段落,可从理清作者思路入手,分析各个片段间的联系和照应,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有关资料 一、关于本文的引诗 本文所引的诗,刊载在《少年中国》第一卷第二期上,题目是《过印度洋》,作者是诗人周无,是他乘船去法国途经印度洋时写的。全诗如下: 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 哪里是非洲,哪里是欧洲? 我美丽亲爱的故乡却在脑后! 怕回头,怕回头, 一阵大风,雪浪上船头, 飕飕,吹散一天云雾一天愁。 二、作者简介 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20年6月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并勉强上了简易乡村师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不久到达延安。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三、《怀念我的母亲蔡芸芝》(节选) 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节选了魏巍同志《我的老师》一文。我看了以后惊喜万分,因为文中的蔡芸芝先生是我的母亲。遗憾的是,母亲已经去世8年了。作为她的儿子,我想把自己知道的情况和母亲平生的点滴事迹作一回忆,以表示我怀念母亲的心愿,或者也可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有所裨益。 《我的老师》全文最早发表在1956年10月1日的《教师报》上。那时偃师高中有位韩老师(我们住在一个村子里)看到了这篇文章,酌度再三,最后他从文中“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中,认为确实是我母亲。于是,他就把这篇文章给我母亲看,母亲默认了。后来,设法询到了魏巍同志的地址,从此,阔别了30年的师生又重新恢复了联系,以后就经常书信往来。从魏巍同志的信中,看到了作为当代的著名作家对于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记得,每次信来,母亲都要念给我听,还教我模仿他的笔体,练习写字。 后来,我才慢慢地知道了不少关于母亲的往事:母亲在洛阳女小附设的一年制师范班毕业后,由于外祖父的工作由洛阳转到了郑州,1928年秋,母亲也来到了郑州。外祖父微薄的收入支撑不了这个七口之家,母亲想要继续求学的愿望便无法实现。强烈的求知欲使她下决心自谋职业,筹集些钱后好继续读书,就托人介绍,到一所平民小学任教。那时,她才十七八岁。1928~1930年的三年中,魏巍同志在平民小学读二、三、四年级。1938年8月,我母亲考上开封女师离开平民小学,魏巍同志也由平民小学转到城西的县立五小读完最后一个学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