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落实课文字句。 二、教学过程 1.提问:《为学》一文的论点是什么? 2. 论点是由第二部分的二个故事来证明的,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白话文口译) 设想:进一步熟悉课文,并检查鄙、语、之、恃、去、顾等字的掌握情况。 3.讨论。 (1)蜀之鄙去南海容易吗?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明确:不容易。“不知几千里也”,“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等词句看出。 (2)穷和尚去南海为什么能成功?是条件充备吗?从哪些词句上看出? 明确:凭着他坚强的信念,主观的努力,“为之”的结果。从“贫”“还”等词中体现。 (3)富者对贫者去南海之事态度前后有变化,有哪些变化?从哪些字句上看出? 明确:开始是疑问:“子何侍而往?” 中间是轻视:“子何恃而往!” 最后是惭愧:“富者有惭色”。 (4)光写一个穷和尚也能证明论点,文章写一穷一富两个和尚,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正一反对比,更能证明论点:事在人为。条件差只要肯努力,事情会成功;反之条件好,不付诸行动只是空想,到头来一事无成。 设想:落实字句,理解事与理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统一。 4. 齐读第三部分,思考:第l句什么意思?潜在含义是什么?第2句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式?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l句总结前文。其含义是,天下事的难易在于主观努力如何,不在乎条件的优劣。第2句照应一、二两部分,得出“人贵立志”的结论。 5.学生齐读全文,再背诵。 6.课堂小结。 (1) 比较《谈骨气》,明确议论文三步法的基本结构。 (2) 借事喻理的写法。 7. 作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