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一试题库 > 月考 >

语文版初一上册课时练习合集之四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论语》六则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  ) 罔(  ) 殆(  )
    2.填空: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4.原文填空:
    ,不亦说乎?
    ,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子曰:“,是以谓之‘文’也。”
    5.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6.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所选六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有。请分别就两个方面各举一两则。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9.指出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学而不厌  古义:     今义:
    是以谓之“文”也  古义:     今义:
    10.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11.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12.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第二部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通“智”,智慧)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任重而道 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其恕乎,那大概是“恕(道)”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3.《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
    14.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15.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16.“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17.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19.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21.翻译下列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