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 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 )时( )有物外( )之趣。 夏蚊成雷,私( )拟作( )群鹤舞于空中,②心之所向,则或( )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 )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 )喷以( )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③果如鹤唳( )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 )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神游其中,怡然( )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 )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 )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 )为所吞。余年幼,方( )出神,不觉呀然( )一惊。④神定,捉虾蟆,鞭( )数十,驱( )之别院。 1、本文选自 (朝代)代文学家 写的 《 》一书。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翻译文中标有序号和横线的句子: ①、 。 ②、 。 ③、 。 ④、 。 4、解释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 之:故时有物外之趣( ) 昂首观之( ) 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 )观之,兴正浓( ) 驱之别院( ) 为:项为之强( ) 以虫草为林(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以:徐喷以烟( ) 以虫草为林( ) 其: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蹲其身,使与台齐( ) 神游其中( ) 5、写出文中的四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任意两个的意思: ( )( ) ( ): ( ): 6、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B、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下面语句描写的内容不属于想象的一项是( ) A、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B、果如鹤唳云端 C、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8、“物外之趣”即因物而生成之意趣,“鹤唳云端”中“鹤”和“云”分别指 和 ;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中“庞然大物”、“山”和“树”分别指 、 和 。“林、兽、丘、壑”俱全的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 、 、 、 。 9、文章结尾句属动作描写,想象一下将虾蟆捉在手,打几十鞭子,这是什么样的鞭子?虾蟆竟没死,这是为什么? 答: 。 10、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的“趣事”。 1、 2、 3、 11、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答: 。 12、读了此文后,你得到了那些启示?并拟一条爱惜草坪或热爱动物的标语。 答: 。 二、《论语》十则 ㈠、子曰:“学而时( )习( )之,不亦说( )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 )乎?”(《学而》) ㈡、曾子曰:“吾日( )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 )不习乎?”(《学而》) ㈢、子曰:“温故( )而知新( ),可以( )为师矣。”(《为政》) 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㈤、子曰:“由,诲女(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 )也。”(《为政》) ㈥、子曰:“见贤( )思齐( )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㈦、子曰:“三人行,必( )有我师焉(兼词,“于此”,在这中间)。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 )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泰伯》) 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子罕》) 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 )之者乎?” 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 )于人。”(《卫灵公》) 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孔子名丘,字 ,春秋时 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是 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2.下面文言短语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是( ) 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诲女知之乎 A.yuè xǐnɡ chuán rǔ B.shuō xǐnɡ zhuàn nǚ C.yuè shěnɡ zhuàn rǔ D.shuō shěnɡ chuán nǚ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思而∕不学则殆 C、择∕其善者∕而改之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B、诲女知之乎 C、是知也 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不亦君子乎 B、士不可以不弘毅 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6.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7.翻译文中标有序号或横线的句子: ㈠、 ㈡、 ㈢、 ㈣、 ㈤、 ㈥、 ㈦、 ㈧、 ㈨、 ㈩、 8.解释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 而: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择其善者而改之( )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 ) 之:学而时习之(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其:择其善者而改之( )其恕乎( ) 以:可以为师矣( )仁以为己任( ) 焉:见贤思齐焉( )必有我师焉( ) 9.选出下列各语录的内容(填序号):A、学习态度 B、学习方法 C、个人修养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 ) 知之为知之( )见贤思齐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择其善者而改之( ) 士不可以不弘毅(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0.写出文中7个成语、2句格言和1个警句: ①、7个成语: ②、2句格言: 。 ③、1个警句: 。 11.“不亦……乎”是个反问句式,它在文中出现三次,据此你能分析出孔子是在什么情景下说这番话的?答: 12.“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旧知识这一问题,两则语录强调的重点是否相同?答: 1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此话包含着什么样的道理? 答: 14.“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第八则中曾子说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 答: 15.你对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诲有没有不同意见? 答: 16.选择你最受启发的一则,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 答: 17.选文(八)中,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人们为实现孔子的什么思想而奋斗?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 18、对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观点,人们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这是科学的老实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人则认为这种观点阻碍人们进步,不利于培养我们现代青少年的怀疑和探索精神。请联系学习实际,说说你同意哪种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我的看法是 我的理由是 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总复习 三、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 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 ,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 ,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山市》选自 作者 ,字留仙,世称“ ”, 代文学家。本文描写了变幻莫测的,作者行文以“忽见、 、 、 忽、 、 、倏忽”等表时间性的词语来贯穿全文,使文章层次显得很清晰。(8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7分) (1)然数年恒不一见( )(2)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 )( )(3)连亘六七里( )(4)或凭或立,不一状( )( ) (5)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 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1)或凭或立不一状 (2)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B、(1)然数年恒不一见。(2)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 C、(1)又闻有早行者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D、(1)见宫殿数十所 (2)然数年恒不一见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8分) 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按音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数年恒/不一见。 B.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C.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D.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6、请用课文原句填空。(3分) 《山市》是以 为顺序,描绘了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条理清晰,语言简洁,请填写出山市变化的几个阶段:(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 “山市”的形成阶段: “山市”的发展阶段: “山市”的高潮阶段: 22、文中将“山市”称为“鬼市”,对此,你怎样认识?(2分) 四、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 )墙坏( )。其( )子曰:“不筑( ),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 )亦云( )。暮( )而果( )大亡( )其财,其家甚智( )其子,而( )疑邻人之父。 1、本文选自 末期著名思想家 的著作 《 》 。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 。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家甚∕智其∕ B、马∕无故亡∕而入 C、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D、暮∕而果∕大亡 5、简析“而疑邻人之父亦云”中“亦云”词的作用。 答: 6、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请展开你合理的想象。 答: 7、“其子”与“邻人之父”同样的先见之明,为什么“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 。 8、写出文章的寓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