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中考语文中阅读理解是占分值较大的一个部分,因此搞定阅读理解是取得语文高分的关键。今天初中语文家教班老师就为大家讲解,如何快速解决语文阅读理解,希望为大家带来帮助! 1.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3.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表现了(赞美了)……。 4.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 5.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代的来历(背景、遭遇、境况等),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写……作铺垫。 9.语言特色? 写作手法及作用?(表现手法) 什么表现手法+怎样写+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感情 (1)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象征、烘托、对比、讽刺、渲染、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等 10.修辞方法及作用 什么修辞+怎样写+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写出了……表达了…… 12.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难懂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主旨和修辞效果再解释。 这个句子中什么词的含义+全句写出什么+表达了什么 13.分析句子作用?(分为结构或内容两方面作用) 句子在开头: (1)开门见山,统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结构作用 (2)设下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思考。——结构作用 (3)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感情——内容作用 (4)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内容作用 句子在中间: (1)总结上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结构作用 句子在结尾: (1)总结全文、照应前文,使结构紧密。——结构作用 (2)点明中心,画龙点睛,深化主旨(指出什么道理,给人什么启示)——内容作用 14.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5.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6.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人物(1)肖像(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 (4)语言(对话)描写(5)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场景描写 细节描写和白描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责任编辑:admin) |